如何實現(xiàn)“跨界”造車?
剛剛進入21世紀的中國汽車市場正值購買力“井噴”的初期,2000年上汽通用別克推出了10萬元的合資家轎賽歐,2002年上海大眾推出了與國際同步的POLO,這些車型都強烈地刺激了國內(nèi)的家庭用車購買需求。很快,中國就成為舉世公認的體量最大且最有潛力的汽車市場,不論是國際汽車巨頭還是國內(nèi)民營資本,在面對這樣一塊巨大的“蛋糕”時,都開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總部位于陜西省西安市的秦川汽車公司是當時國家在西北地區(qū)批準的唯一一家擁有轎車生產(chǎn)資質(zhì)的企業(yè),由陜西省政府和中國兵器工業(yè)總公司合資組建,既是國有企業(yè),又是軍工企業(yè)。2000年后,作為當年“四大奧拓”之一的秦川汽車推出了自主研發(fā)的福萊爾轎車并取得了不錯的銷量。不過,由于其背景原因,良好的銷量并不能為秦川汽車帶來利潤,2002年,秦川開始陷入資金困局,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繼續(xù)在市場中立足,開始對外尋求合作。
最早對秦川感興趣的是國內(nèi)第一家民營車企——李書福和他的吉利。不過,吉利方面僅僅對秦川的“準生證”有興趣,并不想投入大筆資金重組秦川汽車,因此主動退卻了。李書福走后,秦川又迎來了華晨集團,但最終也不了了之。
兩個實力買家的退出,對于比亞迪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更重要的是,當時的秦川已經(jīng)具備了較為先進的整車四大工藝生產(chǎn)線,包括西班牙法格(FAGOR)提供的沖壓線、日本荻原公司提供的沖壓模具和焊裝生產(chǎn)線、德國杜爾(DURR)制造的涂裝生產(chǎn)線以及日本萬歲(BENZAI)公司提供的整車檢測線。不過,相比技術(shù)條件,王傳福更為看重的秦川人在福萊爾項目中體現(xiàn)出來的研發(fā)能力。因此,盡管遇到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王傳福依然決心收購秦川。
盡管當時的王傳福和比亞迪有錢,而秦川也的確需要錢,但秦川人并不是僅僅想通過“賣殼”來換到一筆錢而已,他們更為看重的是收購之后秦川乃至西北汽車工業(yè)的發(fā)展,比亞迪必須拿出足夠的誠意和實力展示才能打動秦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