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一個自然資源極度匱乏的島國,其相對孤僻的民族性格導致其對資源每天都有著嚴重的危機感??芍^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日本的很多產品都是在盡可能往小巧、輕便、低能耗方向發(fā)展,這幾乎已經成為他們全國人民的共識和制造業(yè)產業(yè)方向。
我突然想起了10多年前在中國最走紅的索尼walkman隨身聽,很多中國年輕人都以擁有索尼產品為榮。中國廣東產的隨身聽都很大個,而索尼的隨身聽一直以超薄而著稱。那么為什么索尼能夠把一個隨身聽做的那么小巧呢?這里有一個有趣的典故:盛田昭夫指著一個隨身聽問技術總監(jiān),這個產品還能不能做的再小一些,對方答已經很小了,不能再小了。只見盛田昭夫抓起這個隨身聽一下子按進水里,水里開始冒氣泡出來,盛田昭夫說,你看,氣泡能冒出來,就說明里面還有空間,所以完全還可以做得更小。
我們繼續(xù)說日本汽車吧。
我在日本7天,行程1500公里下來,所見的私家車中有80%以上都是小型車甚至是微型車。有很多車型都非常像是中國國內的長安之星或五菱之光。這些車型都是在中國國內不怎么受歡迎甚至是看不起的車型。中國人買昌河、五菱、長安這樣的微面車型之后會馬上把座椅拆掉變成商用車用來拉貨,真正自駕用途的私家車主沒幾個人會買這種車,因為他們要買的是轎車。
中國人最喜歡的是三廂轎車,很多外國車型到了中國通常要做的第一步“接地氣”舉措就是加長和加寬,奔馳寶馬奧迪等各大國際廠商無一幸免都在這方面投中國人的所好。中國的轎車車寬普遍在1800mm以上,或者至少是1700mm以上,而車長普遍在4700mm以上甚至是4800mm以上,到了奧迪寶馬這樣的C級車的時候往往是以5米長為起點的。軸距更是要普遍加長,隨便一輛人民幣10萬左右的車,軸距動輒都在2700mm以上,并美其名曰要保證后排的腿部空間。奔馳寶馬凱迪拉克的軸距通常都要在3米以上,以此來討好所謂的后排買家。于是乎我們在街頭大量看到私家車主開著一輛后排寬大卻又沒坐人的大型轎車在奔跑。
大車身、大排量,是中國人買車的主流追求。國家出臺的購置稅、車船使用稅等不同的級差都未能有效調節(jié)或遏制人們對大車身、大排量的追捧。而這一點在日本,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他們似乎早已過了靠“大車”來炫富的時代,他們的車普遍小巧,開出去一點也不感覺丟人。不過還有一點是因為他們的路窄。
路窄導致車身普遍偏窄、車小排量也小、盡可能做到省油,似乎成為日本本土私家車的三大典型特征。然而日本人對出租車卻是出奇地慷慨。據我這7天6大國際化城市的隨機觀察,日本的出租車普遍是豐田老皇冠和日產的老公爵王。偶爾還會有新皇冠做出租車,新皇冠在中國要賣30多萬呢,人家卻成了出租車。并且出租車司機普遍都很職業(yè),穿著深藍色西服,白襯衫配領帶,顯得非常精干。使我突然想起了中國上海的出租車司機也很職業(yè),或許是從日本這里取經不少。
自己開的車很小很一般,而出租車很寬大很高檔。這是日本汽車的另一個典型特征。但這就奇了怪了,為什么日本人有如此美德,能夠心甘情愿地“苦了自己,幸福別人”呢?(這有點像馮小剛2014賀歲片《私人定制》的廣告語:成全別人,惡心自己)
后來我分析,應該是城市形象、油價、停車難(私家車通常要長時間停車,而出租車通常不在停車場固定化停車)等多重因素造成的。而中國長期以來卻有一個不成文的心理約定,出租車是臨時被動補償性交通工具,不到萬不得已一般不會去坐。真正的有錢人自己買好車去了,而沒錢買車的人才去坐出租車,所以這出租車當然不能比私家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