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批周邊污染工廠停工,汽車對PM2.5的“貢獻率”自然會提高。因為“APEC藍”,不明真相的人們對汽車的敵視又增加了幾分。沒有污染工廠的北京,要找到霧霾的元兇,汽車自然是最佳靶子。
當霧霾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彌漫大半個中國時,各個城市對汽車的憎惡已經(jīng)達到了臨界點。因此,政府隱瞞要限購的決定,會被認為是英明的。有人總結(jié)出一個定理,當有關(guān)部門甚至市領(lǐng)導(dǎo)都在強調(diào)“不限購”的時候,就意味著這個城市即將“半夜雞叫”了。
深圳是國內(nèi)汽車限購的第八個城市,其市政交通和道路建設(shè)尚算良好,都已經(jīng)拍板限購,那些高峰期能進入“極度擁堵”臨界點的城市,就更加人心惶惶了。因為無法得到確定的答案,消費者焦慮感倍增,公眾對汽車政策的不透明只能表達無奈,卻無申訴的機會,為防止自己被誤傷,就只有選擇超前性消費了。
北京在實行汽車限購政策之前,汽車保有量已達到480萬輛,從廣州開始,汽車限購標準直接對半砍。只要越過200萬輛紅線,限購的大手就有可能拍下來。從深圳限購引發(fā)的負面情緒來看,公眾對汽車政策的不透明已從失望變?yōu)槁槟荆@種悲觀主義情緒,加速了車市的銷量增長,也在透支汽車業(yè)的健康生態(tài)。
如果以汽車保有量來衡量,重慶和成都已跨過300萬輛,蘇州、青島、西安和南京的保有量也在200萬輛左右,可謂優(yōu)秀的“種子選手”。當然,還有一些不在擁堵名單上的城市,因為飽受霧霾困擾,勢必會以環(huán)境治理為由頭,向汽車問罪,提前實施限購。不出所料,中國車市將在2015年迎來“最后的瘋狂”,汽車銷量將呈現(xiàn)更驚悚的數(shù)字,展現(xiàn)出“透支消費”的“燦爛景象”。
合資車企“喜大普奔”,自主品牌強忍痛楚?
深圳汽車限購讓市民叫苦連連,卻引發(fā)了外媒的一片叫好聲。德國《世界報》將深圳限購形容為“深圳市長的20分鐘絕招”。在分析限購對各車企的影響時,《世界報》的報道認為,德系車企幾乎不會受到影響,甚至有可能從中受益。
數(shù)據(jù)顯示,2014年前11個月,中國整體汽車市場規(guī)模增長6.1%至2110萬輛,而同期大眾、寶馬、奔馳三大車企在華銷量同比增長15.5%,前11個月的市場份額達到20.7%,比2013年同期增加1.44個百分點。2014年前11個月的中國暢銷車型中,前三名全部被大眾公司占據(jù),分別是朗逸、速騰和捷達,而在前20名榜單內(nèi)的車型中,就有9個車型屬于大眾。
《世界報》的報道稱,由于限制車牌發(fā)放,人們更傾向于一步到位購買更高品質(zhì)的汽車,尤其是豪華汽車和SUV車型,這對于擁有較高汽車品質(zhì)的德系車企來說是一大利好。
J.D. Power亞太公司發(fā)布的2014年中國新車購買意向研究SM(NVIS)顯示,歐系品牌最受意向購車者青睞,購買意向率從2013年的31%上升至41%。其次是日系品牌(19%)、美系品牌(14%)和韓系品牌(9%)。在中國車市,留給自主品牌的空間已經(jīng)很小。在意向購車者中,表示考慮購買自主品牌的比例從2013年的27%下降至2014年的16%,這也是自2009年以來的最低比例。
自主品牌意向購買比例下降是因為汽車限購嗎?不完全是。在J.D. Power亞太公司的調(diào)查中,比例的下降在二、三線城市最為顯著,而非實施限購的一線城市。在二線城市中,自主品牌的購買意向率從2013年的28%下降至16%;在三線城市中,自主品牌的購買意向率從2013年的42%下降至20%。
隨著一線城市逐步加入限購大軍,自主品牌在這些城市基本已無立足之地,意向購買比例近幾年并無太大變化。但一線城市限購對自主品牌的負面影響是極具殺傷性的,間接影響了二三線城市消費者的購買選擇。自主品牌唯有退守到四五線城市,才能暫時獲得茍延殘喘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