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千元機也能“以下犯上” 與國產廠商首次進駐高端市場不同,千元機市場一直算是他們的兵家必爭之地。不過以往提及千元及我們往往想到的只有價格

新千元機也能“以下犯上”

手機這一年:國內市場壓縮 海外尋求機會

與國產廠商首次進駐高端市場不同,千元機市場一直算是他們的兵家必爭之地。不過以往提及千元及我們往往想到的只有價格,可如今千元機有了更多叫板的資本。

魅藍Metal、紅米Note 3、樂視手機1s、榮耀5X等新千元機的推出開始把人們對于千元機以往只談價格的認知提升到了工業(yè)設計與高配置上,甚至具備了沖擊部分2K檔手機的能力。從剛剛結束的雙11戰(zhàn)況來看,這些新千元機也都成為了消費者關注度最高的產品。在這其中,千元機也有像堅果手機這樣“有情懷”的產品拋頭露面,依靠著更豐富的自定義賣點吸引用戶。

千元機背后也引發(fā)了新的矛盾點,最直觀的就是千元機供貨的不足讓這些廉價的手機只能靠“搶”還未必買得到,這顯然不能讓消費者滿意。持續(xù)“饑餓營銷”的同時,手機廠商逐漸借助線下渠道發(fā)貨,甚至默許渠道商加價的方式出售手機。換句話說,999元的手機你可能要1299元才能用上。

你可能要問,千元機是不是廠商都在賠本兒賣?當然不全是,有些廠商是為了通過低價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可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內廠商是依靠千元機帶量推廣自家的定制操作系統(tǒng)與服務,通過與不同的數據平臺合作賺取利潤,這背后所帶來的廣告費、流量費等隱性利益是你看不見摸不著的。

瞄準海外新興市場

手機這一年:國內市場壓縮 海外尋求機會

國內市場的相對飽和也讓不少國內品牌紛紛轉戰(zhàn)海外市場,從IDC公布的預測數據來看,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市場與北美市場的份額會逐漸萎縮,歐洲市場也處于飽和階段,有潛力的則是印度、東南亞、非洲等新興市場。

新興市場之所以受關注是因為它們正處在一個功能機過度到智能機的時期中,市場門檻相對較低,而且對智能手機的需求量很大。成熟市場一般依靠運營商渠道,除了華為中興這種通信設備起家的廠商,其他國內手機品牌很難與國外運營商產生利益交換。

目前中興、華為、金立、vivo、OPPO、酷派、聯想、小米、魅族等都開始布局海外,雖然短期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長期來看相比國際品牌在海外市場中仍然處于弱勢。

進一步說,國產手機廠商在渠道、產業(yè)鏈以及創(chuàng)新力上都相比國際廠商存在明顯差距,比如蘋果三星很早之前就已經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布局,這種優(yōu)勢也一直被保持到現在。另外包括與全球知名運營商合作以及對線上線下渠道的把控能力上國內手機也不敵一線國際廠商。

國產品牌手機盡管在國內市場擁有一定占比,但放眼全球市場仍然具備短板,很難快速拓展海外渠道,而且也會面臨專利匱乏的窘境。對國際本土化市場的不了解、服務不到位、品牌優(yōu)勢不明顯、缺乏核心技術等也會抑制國產手機在海外市場的發(fā)展。

門檻提升,行業(yè)加劇洗牌

手機行業(yè)的繁榮曾經引發(fā)了眾多新品牌的不斷注入,然而在經過了若干輪洗牌之后,今年開始行業(yè)高度逐漸演變?yōu)橐环N難以逾越的高門檻。

存量與飽和的市場隨之引發(fā)的是廠商與手機供應鏈清洗加速,年末一批中小企業(yè)資金鏈出現斷裂紛紛對外宣告倒閉。未來如何玩轉資本運作,獲得更多支配資金才是手機廠商生存下去的關鍵因素。

這一年中,曾經為中興、華為的手機廠商提供配件的企業(yè)福昌電子;觸摸屏廠家惠州創(chuàng)仕;為酷派、TCL等廠商提供外殼的東莞京馳塑膠科技等知名供應商都已出局。

手機產業(yè)鏈條其實很長很長,除了我們熟知的手機廠商,背后還有為其代工的富士康、比亞迪等,再往后則是生產外殼、屏幕、芯片、電路板、模具、攝像頭等等為上游提供原材料的廠商,任何一家制造商倒閉的話也會牽扯到若干上下游的合作商。

追究其原因不難發(fā)現,在手機快速擴張的同時供應商也在大批的增加,不過隨著國內手機廠商價格戰(zhàn)的爆發(fā)以及工藝制作難度的提升縮減了供應鏈條的利潤,不難發(fā)現這些倒閉的企業(yè)都存在著缺乏核心技術、資金鏈斷裂的現象。而也有一些供應商本來發(fā)展不錯,但過于高估了自身實力與市場需求而盲目去擴張也會導致自身資金鏈的緊張。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手機廠商默默無聞的選擇了離開,比如曾經紅極一時的大可樂手機。曾經他們也輝煌過,2014年末他們推出的大可樂3曾經在25分鐘內就籌集到了1650萬元,不過一年后他們難逃宣告破產的結局。

[責任編輯:陳語]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xié)調的專家、企業(yè)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yè)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電話:400-6197-660-2?郵箱:119@itdcw.com

電池網微信
智能手機
手機電池
中國電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