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商業(yè)化進程中復雜的部分很顯然是充電和售后設施。慢速充電會降低投資成本,因為充電樁可以在花費很少的情況下安裝到已有的基礎設備中。然而,這樣會降低充電效率,比如,國內3KW 240伏的充電條件意味著充一次電需要花很長時間。
快速充電很方便,但是需要很大的投資來使充電樁能夠傳送20-50千瓦 / 車輛的電力,所以目前來說,在缺少補貼和法規(guī)的情況下,對其部署缺乏商業(yè)基礎。
由于續(xù)航里程焦慮和充電基礎設施的限制,成本附加和服務網絡解釋了混合動力和插電式車電混合動力車成為近期消費者電動車首選車輛的原因。
充電基礎設施正在有系統(tǒng)地建設當中,同時上述預計的數據對政府的政策及政府對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純電動車的接納率非常敏感。我們預測到2020年,美國大約有427,000 公共的充電樁,與此同時在中國和歐洲的充電樁數量將分別達到407,000和 381,000。
創(chuàng)新的商業(yè)模式和政府支持會加速電動車普及
電動車不一定一開始就要求完美。如果“早期消費者”喜歡這個產品而且支持制造商的遠見的話,他們會愿意忍受部分缺陷與不足。比如iPhone用戶必須得忍受不停地給手機充電,而且第一代iPad也沒有照相功能。
盡管開發(fā)一輛汽車的周期是5年,是開發(fā)一部手機和一個平板電腦5倍的時間,但是蘋果公司的iPad為電動車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典范。在2010年4月iPad啟用之前,它只是被當作“實驗品”。各種各樣的公司已經“實驗”平板電腦達15年之久,但是在2010年技術和消費者才做好準備,蘋果公司終于找對成功的公式。其他的公司也緊跟其后,到2010年12月的時候,市場上已經出現了30種平板電腦,不僅iPad的銷量很大,平板電腦也被接受成為一個新的產品類別。
如果特斯拉、沃蘭達、日產聆風和普銳斯的消費者是“早期消費者”,那么什么會吸引“早期多數消費者”來接受電動車呢?答案就是結合技術進步、消費意愿、推廣無風險電動車使用的商業(yè)模式和政府行為。
技術進步將會繼續(xù)起到作用。超級電容器、動能回收系統(tǒng)、還有無線充電將會不斷被試驗改進直到他們能夠被商業(yè)應用。
隨著電池更換、汽車租賃、拼車的商業(yè)模式的興起,商業(yè)模式的創(chuàng)新也會加速電動車的普及。主要的汽車出租公司如Avis、HERTZ已經提供混合和純電力EVs。租賃公司如Autoflex
提供相同價位純電動車和混合動力汽車作為常規(guī)汽車的替代品,拼車公司像Zipcar、Car2Go還有UBER都集中在城市中(電動車的重要目標)提供電動車。具有前瞻性的、更廣商業(yè)和社會責任感的物流巨頭DHL,也在試驗和采用電動車。
通過給消費者提供無風險體驗,這些模式都會鏟除障礙并最終擴大早期消費者的數量。
中國會成為EV市場的領先者?
中國很顯然是一個很有趣的值得被關注的國家,因為它很顯然需要電動車。它擁有最大的汽車市場,由具有重要社會影響的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的交通堵塞。城市化進程的發(fā)展趨勢使中國擁有大于兩百個1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
中國研發(fā)能力空前增強。每年有超過$2,500億美金在中國用于研發(fā)。中國的汽車制造商如比亞迪就致力于生產電動車。中國具有快速增長的零部件供應基礎,并接近壟斷稀土資源(這對于高性能電動車里的磁條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