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是典型的法家型企業(yè)家。法家講究“取勢、明道、優(yōu)術”,推行賞罰“二柄”。

互聯(lián)網時代的“諸子百家”:“法家”任正非的管理哲學

治理國家的都懷念大唐盛世之中華,崇尚學術的都迷戀先秦諸子爭鳴時。中國思想史上最鼎盛的時期,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在民族復興之際,若無思想的復興與文化的復興,是不可能有民族復興和國家昌盛的。德國為何在兩次戰(zhàn)敗后迅速崛起,因為他們有不可勝數(shù)的思想家、哲學家、藝術家、科學家,這就是軟實力。

今天,信息技術帶來了一種可能。它加速著民族復興這一行程。中國人開始在商業(yè)思想領域建功立業(yè),踐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我們就簡單數(shù)一數(shù)幾位代表人物。

任正非:法家+道家

任正非是典型的法家型企業(yè)家。法家講究“取勢、明道、優(yōu)術”,推行賞罰“二柄”。早期的任正非帶領華為從《華為基本法》開始,一路披荊斬棘。取勢,包括借勢、造勢,甚至逆勢進軍列強腹地,在競爭對手眼皮下?lián)屨嫉乇P。憑借法家思想的治理,華為快速發(fā)展,狼性十足。一方面由于軍人背景,一方面由于華為的對手一開始就是國際大鱷。華為所在的通信領域,從來都是旦夕禍福,生死一念間。要打敗對手,就得熟悉他們的規(guī)則,與狼共舞,最后成為狼。危機感、創(chuàng)新意識是最強的。包括一系列的文章《華為的紅旗還能打多久》、《華為的冬天》……

后來,任正非提出了“灰度”,提出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策略。尤其是對于接班人問題與組織決策運行模式。從《管理的灰度》開始,任正非開始轉向道家。此前,華為也實行了輪值模式,他基本也不大參與日常管理。把把方向,定定戰(zhàn)略,提醒、督促、教練。灰度就是太極。在未來還不清晰時,就應該多看看、多等等,倡導靈活、柔性?;叶人枷胗绊懥撕芏嗳?,馬化騰、郭廣昌等等都是?!?/p>

一、華為的灰度哲學

毫無疑問,任何一家企業(yè)的成功都是其管理哲學的成功;任何一家企業(yè)的興衰邏輯,與其領導人的思維模式密切相關。華為也毫不例外。究竟什么才是華為的企業(yè)管理哲學之根?筆者認為,是灰度哲學?;叶日軐W,是華為管理思想和實踐的根本方法,是其哲學層面的管理方法論,是任正非和華為的價值觀、經營哲學、管理理念的精神實質。任正非講過:“一個領導人重要的素質是方向、節(jié)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適的灰度?!?/p>

從本質上講,灰度哲學是正確反映客觀世界和現(xiàn)實情況的思維模式。從字面意義上,灰度既不是黑,也不是白;既不是對,也不是錯;既不是好,也不是壞,是一種融合體,不走極端?;叶人季S既不是“非白即黑”的反向思維,也不是“白加黑”的并存思維,而是“白黑融合”的和合思維。任正非曾經說過:“在變革中,任何黑的、白的觀點都是容易鼓動人心的,而我們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們需要的是灰色的觀點,在黑白之間尋求平衡?!?/p>

灰度哲學符合事物普遍聯(lián)系和永恒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一方面,從聯(lián)系的觀點看,灰度是事物存在的一種狀態(tài),也是事物發(fā)展的一種結果。任正非說:“合理地掌握合適的灰度,是使各種影響發(fā)展的因素,在一段時間內的和諧,這種和諧的過程叫妥協(xié),這種和諧的結果叫灰度。”另一方面,從發(fā)展和變化的視角看,灰度是事物未來的預期目標和執(zhí)行過程。就目標而言,“一個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產生的,是從灰色中脫穎而出,方向是隨時間與空間而變的,它常常又會變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就過程而言,“方向是堅定不移的,但并不是一條直線,也許是不斷左右搖擺的曲線,在某些時段中來說,還會畫一個圈,但是我們離得遠一些,或粗一些看,它的方向仍是緊緊地指著前方?!?/p>

進一步講,均衡是灰度哲學的最高表現(xiàn)形態(tài)?!熬狻Ш狻倬狻笔瞧髽I(yè)發(fā)展的循環(huán)往復過程和趨勢。均衡是為了避免組織體系的崩潰;打破均衡,又是為了防止組織“靜悄悄地死去”。有時表現(xiàn)得激進,目的在于打破均衡;有時表現(xiàn)得穩(wěn)健,目的在于推進均衡。

當然,灰度哲學也不是普遍真理和萬能鑰匙,自有其適用范圍。華為20多年的實踐證明,灰度哲學要對癥下藥,“黑白分明”也能夠對號入座。其一,戰(zhàn)略、戰(zhàn)術可以講“灰度”,多些辯證分析和隨機調整;核心價值觀卻是華為15萬人最高的“形而上學”,不能有絲毫的扭曲和變通。其二,對人講“灰度”,用“兩分法”,用全面和發(fā)展的眼光去看,以激發(fā)信任、釋放潛能;對事和運營流程講“黑白分明”,要堅持“形而上學”,容不得一點“灰度”和弄虛作假,以真正體現(xiàn)“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理念。

[責任編輯:趙卓然]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xié)調的專家、企業(yè)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yè)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電話:400-6197-660-2?郵箱:119@itdcw.com

電池網微信
任正非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