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邁向科技的道路上,傳統(tǒng)車企轉型較快的莫過于福特汽車,至少,在如今,當你將“福特汽車”作為關鍵詞放入搜索引擎后,出現(xiàn)在眼前的并非是關于汽車本身的信息,鋪天蓋地而來的,是各種有關科技的新聞。無論是建立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行業(yè)研發(fā)中心,還是不惜“下血本”雇傭太空科學家Ken Washingto及資深分析師John Casesa,這些都是確保福特轉型成功的有利因素。
反觀比亞迪,雖然這個本土企業(yè)并沒有過多的“外來會念經(jīng)的和尚”,但是“技術為王”卻一直是比亞迪所堅持的經(jīng)營理念,中央研究院、汽車工程研究院以及電力科學研究院的落成,上萬名高精尖技術人員所組成的研發(fā)團隊,這些都是支持比亞迪向科技企業(yè)進軍的“底氣”。
在比亞迪目前的銷售情況來看,盡管新能源汽車銷量仍處于蒸蒸日上的狀態(tài),但傳統(tǒng)能源車的銷量情況不佳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新能源車畢竟體量較小,賣的再好銷量也難以有較大提升。在這樣的現(xiàn)實情況下,如何盡快提振銷量,成為了舒酉星需要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
科技公司總是吸納的大量擁躉。諸如小米,諸如特斯拉,諸如蘋果。比亞迪相比于自主同行,粉絲支撐其發(fā)展的重要優(yōu)勢,比亞迪龐大的“迪粉”一直是比亞迪的驕傲。
然而,由于素質的不均及對比亞迪品牌的絕對忠誠,龐大的迪粉瘋狂在各大平臺上對比亞迪批評者的圍攻謾罵,反而令其品牌形象和聲譽受損。在諸多平臺上,只要有說比亞迪不好的言論,幾乎馬上就會有迪粉出現(xiàn)予以“回擊”,因此,“不敢惹”也就成為了迪粉的標簽,這對于比亞迪的品牌塑造絕非一件好事。在這方面,精諳營銷的舒酉星的前任侯雁,也未能給出一個最好方案,甚至自己也受到迪粉的“攻擊”。如何合理的管理迪粉,利用好迪粉的正面力量,也是舒酉星的重要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