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jīng)歷了長達四年的醞釀后,奇瑞捷豹路虎第一款車型終于瓜熟蒂落。
2月1日20點20分,奇瑞捷豹路虎常務副總裁朱國華在上海世博館中央宣布,中國制造攬勝極光的售價區(qū)間為44.8萬—58.28萬元,全系4款車型將在3月2日到店。
此前兩周,捷豹路虎公布2014年總計12.2萬輛的中國銷量,相比2013年的9.5萬輛,同比攀升28.1%,攬勝極光成為路虎在華最暢銷車型,這為該車的國產(chǎn)之路做了背書。
但是,關于奇瑞捷豹路虎的爭議卻仍在繼續(xù)。
2010年接洽之初,人們懷疑奇瑞的合資實力,認為奇瑞與捷豹路虎品牌匹配度極低;2012年項目落地,人們懷疑奇瑞的人才儲備,認為奇瑞極易喪失合資公司話語權;2014年常熟工廠開業(yè),人們懷疑奇瑞產(chǎn)品制造的水平,認為消費者難以為中國制造埋單。
現(xiàn)在,國產(chǎn)攬勝極光上市,人們又開始懷疑奇瑞的樂觀態(tài)度,認為44.8萬—58.28萬元的價格高于預期,加之本應列席發(fā)布會的奇瑞董事長兼總經(jīng)理尹同躍并未出席,更導致了人們關于合資公司“去奇瑞化”的進一步猜測。
事實,果真如此么?
“不出席”的尹同躍
國產(chǎn)攬勝極光上市會結束后,車云菌試圖從奇瑞捷豹路虎董事長陳安寧、奇瑞捷豹路虎常務副總裁朱國華處找到些許尹同躍缺席的原因,但兩人均未就此做過多闡釋。
在車云菌看來,且不論原因何在,但尹同躍在如此重要的場合缺席,很可能是有意為之。有意思的是,關于奇瑞捷豹路虎合資過程,坊間一直流程著一個小故事,在這個經(jīng)典的故事中,尹同躍同樣極為“巧合”的缺席了。
事實上,奇瑞與捷豹路虎的聯(lián)姻并非順風順水。2010年初,奇瑞萌發(fā)了做高端車型的愿景,并在掃描全球車企后盯上了捷豹路虎,彼時,后者雖然也有在中國投產(chǎn)的想法,但對奇瑞卻并非情有獨鐘。
2011年2月,捷豹路虎在經(jīng)過長時間的考察后,確定在長城和奇瑞中完成最后的合資對象“二選一”,時任塔塔集團CEO福斯特以及捷豹路虎全球CEO施韋德將赴中國考察,先去保定,再到蕪湖。但是,奇瑞通過捷豹路虎內部獲悉,由于當時長城方面對捷豹路虎提出的核心條件更加妥協(xié),因此奇瑞實際上已經(jīng)“出局”。
于是,在福斯特與施韋德到訪蕪湖的那一天,有意思的一幕出現(xiàn)了——沒有歡迎詞、沒有商務會談、沒有歡迎宴席,甚至,奇瑞董事長兼總經(jīng)理尹同躍也沒有出席會面,而是由時任奇瑞副總裁陳安寧直接與兩位遠道而來的CEO“攤牌”,兩頁濃縮PPT一頁指出捷豹路虎合資方案的不合理性,一頁則強調自身方案的可操作性。
效果卻極其神奇,捷豹路虎團隊經(jīng)短時間磋商后決定拋棄長城,奇瑞“逆轉”。尹同躍隨之現(xiàn)身,參與到合作項目的進一步優(yōu)化中。
后來,這一經(jīng)典談判案例被業(yè)內津津樂道,而尹同躍的“不出席”策略也為這一案例增加了頗多神奇意味與解析籌碼。
說回到此次國產(chǎn)攬勝極光發(fā)布會,尹同躍的再度缺席,從某種層面讓人不禁懷疑,奇瑞與捷豹路虎之間還存在些許摩擦。畢竟,捷豹路虎起初只是希望尋找一家“富士康”,設立CKD組裝工廠,而最終的落地合資方案中,奇瑞不僅參與到研發(fā)、制造環(huán)節(jié),更在銷售、渠道、品牌等重要方面毫不松口。
縱觀整場發(fā)布會,從場地布置到領導致辭,奇瑞元素的弱化也一目了然的呈現(xiàn)在每一位到場者面前,這也進一步佐證了雙方博弈的繼續(xù)。彼時合資項目的帶頭人,現(xiàn)任奇瑞捷豹路虎董事長的陳安寧作為合資公司的中方最高代表,并未做任何發(fā)言,表現(xiàn)頗為低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