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市場反饋來看,國內鋰電市場的高速增長,以及日本鋰電企業(yè)在中國市場耕耘的碩果,吸引了美國化工企業(yè)也紛紛到中國安營扎寨。
2008年,美國阿森納投資公司在中國成立了諾萊特科技(蘇州)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用于鋰電池、超級電容器、其他能源存儲裝置的電解液。并于2011年阿森納在南通投資成立年產400噸六氟磷酸鋰的公司。但2012年4月巴斯夫收購美國諾萊特科技,南通的電解質工廠更改為由韓國厚成有限公司(Foosung)和巴斯夫的合作企業(yè)負責運營。
據(jù)相關研究所調研數(shù)據(jù)統(tǒng)計,2013年1-9月中國本土六氟磷酸鋰迎來了再次的發(fā)展高峰,銷售量達到3166噸,同比增長126%??梢钥闯觯覈碾娊庖簢a化程度在逐步加強。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shù)國產六氟磷酸鋰由于受游離酸偏高的瓶頸制約,在品質穩(wěn)定性和生產成本等方面都面臨挑戰(zhàn);產品還不能作為手機、平板電腦等高檔鋰電池材料應用。在六氟磷酸鋰的產業(yè)化方面,我國與日本企業(yè)仍存在差距。因此,外資的進入,對國內廠商造成的沖擊是不可避免的。
外資分布規(guī)律,沿海為佳
目前在大陸具有外資成分的鋰電池企業(yè)有20多家。其中日資廠商數(shù)量最多,產業(yè)鏈布局也最完整。投資領域最多的是電解液、其次是正極、負極、隔膜等細分領域。
正極材料作為鋰電池四大基礎材料之一,其性能直接影響到了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等重要指標。作為鋰電池關鍵核心材料,逐漸也成為了外資的投資熱點。
2011年3月,韓國ECOPRO株式會社在上虞合資創(chuàng)辦了計劃年產1萬噸正極材料前驅體以及電池正極材料的高新科技企業(yè)。
2011年12月,AGC(日本清美)收購無錫通達鋰能51%股權,將其納為旗下子公司,合資公司名為清美通達鋰能科技公司,生產各種正極材料。
2011年9月,韓國SK集團與浙江億利秦簽署新能源材料合作項目,而在2012年韓國SK集團在重慶投資建設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項目。
目前亞太地區(qū)產能最大的電池級碳酸鋰正極生產商GalaxyResources也將工廠設在張家港。
據(jù)了解,設廠在國內的原因之一是受到大陸巨大鋰離子電池應用市場的吸引,在其工廠還沒有建成時,就已經與Mitsubishi和大陸13家正極材料制造商簽訂了長期銷售協(xié)議。其中供給三菱化學(MitsubishiChemical)每年5000噸,大陸廠家每年1.2萬噸;此外,還可以利用張家港的海運優(yōu)勢和本地化工優(yōu)勢,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和運營成本。
毋容置疑,鋰電池是鋰離子產業(yè)鏈中最具投資價值的一環(huán)。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部件,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增量,鋰離子電池的爆發(fā)性增長指日可待。外資也將此項目作為重點布局領域。
據(jù)了解,日本鋰電大廠松下也逐漸將日本的大量產能轉移到中國了。作為日系鋰電產業(yè)的代表企業(yè),松下早在2001年就在無錫成立了能源公司,并于2011年加大投資鋰電池新項目,總投資高達36億日元。因動力電池在容量、耐久性等方面比電腦、手機用鋰電池要求高,屬高端技術產品,松下此前一直僅在日本國內生產。隨著德國大眾、豐田等主要客戶宣布將在中國生產HV、EV,松下認為有必要在中國建立供應體系,這才將動力電池也轉移至國內。這是該公司同類產品在海外生產的第一個項目。根據(jù)日本媒體報道,按照其中期事業(yè)計劃,將進一步擴大其電池業(yè)務在中國的投資。
曾進入中國的美資廠商包括磷酸鐵鋰電池供應商Valence、A123和動力電池廠商Boston-Power.然而令人遺憾的是,Valence和A123均因資金問題進行了業(yè)務重組。導致其在中國的業(yè)務遭受影響,只有Boston-Power近期在國內加碼投資。據(jù)悉,其江蘇溧陽工廠一期投資達1.2億美元,一期年產能可裝配45000輛純電動車,已成為中國最大的三元體系鋰離子動力電池生產基地之一。
Boston-Power執(zhí)行董事長蘭佩-昂納路德在接受訪問時表示,“我們仍將是一家全球性公司,但我們要把總部遷至市場所在的地區(qū)。得益于政策支持以及對技術的巨大需求,不論是電動車電池的生產還是安裝,預計中國都將超過西方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