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投資50億美元的超級電池工廠即將投產,而包括上汽、北汽、奇瑞、力帆在內的一大批國內整車企業(yè)也通過各種方式,不同程度的將業(yè)務延伸至動力電池領域。

騰勢

今年以來,國內外先后有報道稱寶馬、福特和捷豹路虎三家車企將聯(lián)合建立電動車用電池生產廠,此外有此計劃的還有德國大眾。另外,特斯拉投資50億美元的超級電池工廠即將投產,而包括上汽、北汽、奇瑞、力帆在內的一大批國內整車企業(yè)也通過各種方式,不同程度的將業(yè)務延伸至動力電池領域。

隨著全球電動汽車[除特別說明外,本文中所指的電動汽車包括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市場快速擴張,眾多車企在加快推出新能源汽車的同時,逐步開始布局動力電池領域,動力電池市場格局迎來變數(shù)。

車企涉足電池成必然

目前,國內車企向動力電池領域延伸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本身就是車企同時也做電池,主要以比亞迪為代表。第二種是自投資金建設動力電池企業(yè)和生產基地。例如北汽新能源投資30億元在常州建立產能高達5Gwh的動力電池項目,力帆股份定增52億元用于建設60億瓦時鋰電芯以及30萬臺智能新能源汽車電機和電控等多個核心零部件項目。

第三種則為與動力電池企業(yè)建立合作聯(lián)盟。例如奇瑞新能源已經與欣旺達合資成立公司,共同研發(fā)生產車用鋰電池模組和電池管理系統(tǒng)。我國的動力電池企業(yè)數(shù)量大約達到130多家,這些車企完全有多種選擇,為何大費周章建立電池廠?主要因素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動力電池是電動汽車動力所在,是其核心部件之一,也是反應技術實力的關鍵所在。動力電池不僅成本占整車的50%左右,電池的生產技術、品質、安全性等等因素,直接影響到了整車的性能與安全。

對于電動汽車生產企業(yè)來說,不掌握動力電池這一核心技術,在動力電池發(fā)展中擁有主導權的話,極其容易喪失市場競爭的主動性。就如同現(xiàn)在的燃油汽車,引擎的核心技術基本上掌握在國外企業(yè)手上,我國車企的市場競爭力大打折扣。

其次,在新能源汽車中,動力電池的成本比重隨著電池容量增加而增大,對于純電動汽車來說,動力電池的成本高達40~50%。由于國內補貼的存在使得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yè)利潤率較高,而隨著國家逐步削減補貼,新能源汽車利潤率肯定會大幅下降。

不管是從控制成本角度還是提高利潤率方面,新能源汽車企業(yè)都會將動力電池的研發(fā)和生產控制在自己旗下,而不是放任給動力電池生產企業(yè)。

再次,動力電池是新能源企業(yè)的核心部件之一,在沒有完全掌控動力電池生產之前,為了保證采購體系的穩(wěn)定性,車企的動力電池采購商至少在兩家以上,這就大大增加了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yè)核心技術泄露的可能性,不利于企業(yè)長遠發(fā)展。

以上也是新能源汽車生產產業(yè)紛紛采用合資、并購等方式建立自己動力電池生產基地的原因所在,如北汽就聯(lián)合韓國SK成立北電控動力鋰電合資公司將在北京投資建設動力電池生產基地,而萬向就收購美國的A123發(fā)展自有的動力電池技術。

另外,我國的動力電池產業(yè)并未成熟,車企與動力電池生產企業(yè)的合作也并不穩(wěn)定和緊密。近兩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突然放量,許多動力電池生產企業(yè)的產品均是供不應求。不少車企都是等米下鍋,導致不少車企的訂單大批滯后,使得車企十分被動。

而車企在選擇動力電池供應商時,不僅要嚴格考察電池本身的安全性能,還要考慮整個車型的整體布局、兼容性和安全性。如果隨意更換電池,需要做大量的驗證工作,而且成本太高。因此,為了保證動力電池供應的穩(wěn)定性,車企必須要涉足動力電池領域。

動力電池“結構性供不應求”

筆者在之前的文章給出統(tǒng)計數(shù)據(jù),2016年我國鋰離子動力電池計劃產能將達到90 -100 GWh,以7成的產能利用率計算,2016年產量將達到63-70 GWh。2015年我國電動汽車產量近38萬輛,動力電池市場需求量約為15GWh,2016年電動汽車產量按照80萬輛計算,動力電池市場需求在32GWh左右。

所以,2016年動力電池市場將迎來局部過剩的局面,供過于求已經定局。盡管動力電池的總體產能存在過剩之憂,但下游的車企目前卻因動力電池供不應求而煩惱,動力電池結構性供不應求局面凸顯。原因有三:

第一,受制于動力電池的生產資質。4月29日,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發(fā)布“關于符合《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yè)規(guī)范條件》企業(yè)申報工作的補充通知”,原來的非強制目錄變變?yōu)閺娭颇夸?。即已進入新能源車型推薦目錄的車型,必須同時配套符合《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yè)規(guī)范條件》的動力電池,才能獲得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補貼。

[責任編輯:趙卓然]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xié)調的專家、企業(yè)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yè)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電話:400-6197-660-2?郵箱:119@itdcw.com

電池網微信
動力電池電動汽車中國電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