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在國內涉及動力蓄電池配套生產的企業(yè)有177家,但能夠進入整車廠供應鏈的只有比亞迪、力神、國軒、萬向、比克等少數幾家,而能夠進入國際整車或者合資企業(yè)新能源車企供應鏈的則幾乎沒有。

國產動力電池搶奪市場失利  強制效力行業(yè)規(guī)范待建

  國內對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推動,促進了新能源汽車的大幅增長。在大大推動了動力電池技術發(fā)展的同時,也使得動力電池行業(yè)的各種問題逐漸顯露,首先是產能不足。另一方面,電池大規(guī)模生產之后,其質量問題開始接受考驗。盡管在國內涉及動力蓄電池配套生產的企業(yè)有177家,但能夠進入整車廠供應鏈的只有比亞迪、力神、國軒、萬向、比克等少數幾家,而能夠進入國際整車或者合資企業(yè)新能源車企供應鏈的則幾乎沒有。隨著LG化學、三星SDI、SK、波士頓等國際電池巨頭在中國大規(guī)模量產,國內動力電池生產企業(yè)受到較大沖擊。

  主流動力電池優(yōu)劣勢分析

  當前比較主流的電池,包括超級電容器、金屬氫化物鎳電池、鋰離子電池、燃料電池。超級電容器的特點是可承受瞬間大電流充放電,但儲電量低,不能驅動車輛長時間的使用;金屬氫化物電池具備大電流充放電能力,安全性好,但是比容量低,體積較大;鋰離子電池的電壓在這幾類電池中最高,比容量高,但它的安全性、低溫性能差;燃料電池從去年開始走進更多人的視線,能量儲備充足,可快速補充燃料,但成本高,瞬間輸出能力差,致命的缺陷是不能進行能量的回饋,導致驅動的車輛不能只用燃料電池實現剎車時能量的回收。

  目前市場主流的新能源汽車,包括日產聆風、豐田普銳斯、雪佛蘭沃藍達等,當然還有紅得發(fā)紫的特斯拉Model S。這四款車無一例外地都采用了鋰電池或鎳氫電池,因此也可以看出,在上述4種動力電池中,鋰電池與鎳氫電池是競爭最為激烈的2類電池。

  動力電池的各項性能是相互平衡的,或者說“牽制”的。電池性能的優(yōu)劣,不取決于單個電池的某項特性,而取決于綜合性能。容量與耐久性、高溫性能與低溫性能、散熱性與絕緣性、容忍性與成本是4組互相“矛盾”的參數。因此,只有綜合考慮電池性能參數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才能真正具有應用價值。

國產動力電池搶奪市場失利  強制效力行業(yè)規(guī)范待建

  新能源動力電池供不應求

  從2014年開始,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急劇增長。據工信部最新數據,今年4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9060輛,同比增長1.5倍。2015年(1-4)月,新能源汽車累計生產3.44萬輛,同比增長近3倍。

  而電池廠雖然有上百家,但符合乘用車標準的屈指可數。整車廠一般以采購或自產的方式解決電池問題。比如江淮采購力神、國軒;奇瑞由萬向采購;比亞迪和上汽自己生產電池。

  “電池本身生產周期就長,上量增加產能有過程?!睒I(yè)內人士稱,由于電池廠更愿意將電池優(yōu)先供應給大巴,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乘用車的電池供應。

  以比亞迪秦為例,一輛插電式強混小車,只需十幾度電,而一輛大巴,則需要200多度電,相當于20輛插電式強混小車。由于國家對大巴的補貼一般都超過100萬元,所以電池廠更愿意優(yōu)先供應大巴。比如奇瑞的電池供應商萬向,就是很多大巴生產廠家的電池供應商。

  不斷升溫的市場熱度正在迫使汽車廠家尋找更多的電池供應商。江淮張金漢透露,他們正在與其他一些電池廠家接觸。上汽相關人士也表示,從7月份開始,上汽新能源汽車的產能將從目前的500多輛提升至1000輛以上。

  事實上,目前電動車市場仍是魚目混珠,一些民營企業(yè)為了套補貼,走低端化路線,產品采用低壓電力系統,雖然也能達到國家補貼范圍,但未來不是方向。有業(yè)內人士透露,從明年開始,國家對電動車的補貼標準要提高到時速100公里和續(xù)航里程100公里。實施新標準后,這些企業(yè)或將面臨淘汰。

  隨著新能源汽車銷量的進一步提高,業(yè)內預計,2016年之前汽車動力電池就將進入供應緊張的階段。事實上,我國動力電池市場自2014年末以來,不斷有政策出臺關注這一領域。

  先是國家工信部公布了《鋰離子電池行業(yè)規(guī)范條件(征求意見稿)》,限定了鋰電產業(yè)的生產規(guī)模和工藝技術、產品質量、資源綜合利用等,提高了行業(yè)的準入條件,為行業(yè)的規(guī)范和日后的產業(yè)升級提供了基礎。緊接著,科技部于今年2月16日發(fā)布《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指出轎車動力電池的單體比能量,2015年底達到200Wh/kg,比2010年提高一倍;2020年達到300Wh/kg。該方案提出的目標,是落實《節(jié)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2012-2020年)》;實施新能源汽車“純電驅動”技術轉型戰(zhàn)略;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電動汽車動力系統科技體系和產業(yè)鏈。為2020年實現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500萬輛提供技術支撐。于是,國內開始了一場激烈的科技競賽,在淘汰中,電池技術不斷地得到凈化和提升。

  國內企業(yè)搶奪市場失利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動力電池供不應求,但與動力電池下游產業(yè)鏈相關的上市公司并未因此而大幅獲益。有統計數據顯示,在已經發(fā)布一季報的13家動力電池產業(yè)鏈相關的上市公司中,有7家凈利潤處于同比下降的狀態(tài),少數的盈利較好的幾家企業(yè)如杉杉股份、天齊鋰業(yè)等,盈利都并非是與動力電池相關的業(yè)務拉動,而是緣于非經常性損益和上年度營業(yè)成本過高等其他原因。

[責任編輯:陳語]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調的專家、企業(yè)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yè)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電話:400-6197-660-2?郵箱:119@itdcw.com

電池網微信
動力電池
新能源車
電動車
中國電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