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深圳等地采取“禁摩限電”等措施,對當地電動車使用者產生直接影響,也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支持和反對者的觀點相差巨大。
由自行車、電動自行車企業(yè)等組成的中國自行車協(xié)會,是相關行業(yè)的全國性組織,會員企業(yè)的產量和出口量約占行業(yè)總量的75%。行業(yè)是如何看待相關話題的?中國經濟網記者日前對該會理事長馬中超進行了專訪。
“一刀切”管理折射出懶政思維
馬中超說,作為節(jié)能、環(huán)保、便捷的交通工具,電動自行車提高了百姓的出行效率和生活質量,目前全社會保有量已達2.2億輛。在郵政、物流、外賣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行業(yè),電動自行車還成為重要的生產資料,并為緩解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城市病”起到了積極作用。
他認為,全面“禁摩限電”政策將會嚴重影響當地市民的日常生活,對為國家創(chuàng)造稅收和解決勞動就業(yè)等做出了重要貢獻的電動自行車行業(yè)而言,更是巨大的打擊。
馬中超表示,這種簡單粗暴、“一刀切”的管理辦法,并非首次。比如,廣州市2014年底針對非機動車等出臺“五禁”(禁售、禁油、禁行、禁停及禁營運)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當時我們就代表行業(yè)通過各種途徑對此表示強烈反對,并反復強調希望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三思而行,用更高的智慧、更大的勇氣來解決城市管理難題”。他說,雖然該條例近期已提交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審議,但中國自行車協(xié)會至今沒有收到任何反饋。馬中超認為,最近的深圳“禁摩限電”與廣州延續(xù)兩年的“五禁”,沒有本質上的不同,透露出的都是某些管理部門的懶政思維,也折射出一些城市的綜合管理能力仍待提高。
電動車出行符合“四輪回歸兩輪”趨勢
對電動車管理而言,如何兼顧出行效率與交通安全,是各方爭議的焦點。馬中超告訴記者,安全是任何行業(yè)發(fā)展的底線,不過在治理交通亂象的同時,還應該真正“以人為本、以民為天”,換位思考普通百姓的民生需求和對出行便利的幸福需求。并拿出實實在在的舉措,來保障各種合理合法的交通工具的路權,讓大家都“有路可走”。
低碳、新能源早已是全球關注的話題,“四輪(汽車)回歸兩輪(自行車、電動自行車)”蔚然成風。不少國家和城市已經或者正在付諸實踐,探索如何科學地進行城市道路規(guī)劃,讓各種交通工具和諧共處、各行其道,讓市民生活更美好。馬中超注意到,我國的現狀是,管理者多從“四輪”使用者的角度思考問題,而往往忽略了“兩輪”使用主體在交通參與過程中的角色,這就使得“四輪”發(fā)展的速度遠遠超過了城市道路發(fā)展可承受的程度。
馬中超認為,中國也已經到了“四輪”回歸“兩輪”的時候了,因為“兩輪”更低碳、更環(huán)保、更節(jié)能、更少占用空間,更符合綠色生活的理念。他具體分析稱,過去“兩輪”只有傳統(tǒng)的自行車,現在有了電動自行車,而后者恰是“四到二”回歸過程中最適合現階段國情的替代品。
馬中超說,事實上,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并非沒有經驗可循?!拔覀儚膩聿环磳σ?guī)范管理、不反對合理的禁限行舉措,譬如對北京從今天(4月11日)起在10條道路上禁行電動自行車的有關舉措,社會反應就比較平靜,類似的方式方法值得各地借鑒參考。”他說,“但有些城市卻看不到這個趨勢,反而利用公權力出臺簡單粗暴的管理措施,結果引發(fā)公眾強烈反彈,這種行事風格讓人難以理解。對這種‘一刀切’的做法,我們堅決反對?!?/p>
跟風效仿無助于問題解決
一些城市對電動車出臺的管理做法,會不會對其他地方產生示范性影響,這是許多網友在這場討論中關心的問題。馬中超坦言,對此頗為擔憂。他希望,其他地方在出臺管理措施或辦法時,避免簡單決策、倉促施行,而應該牢牢把握住保障民生、減輕環(huán)境污染等要點,根據當地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和社會的承受能力,合理地配定“四輪”、“兩輪”等交通工具的數量和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