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k贊助了一個名為火星社會(Mars Society)的社會團體,支持他們在沙漠里成立了一個研究基站。這個團體由一些致力于探索和解決火星問題的航天愛好者們組成,成員包括一位叫做Carol Stoker的美國宇航局行星科學家。該社團負責人Robert Zubrin告訴Musk,他們在北極模擬了火星的艱苦環(huán)境,還做了一些被命名為Translife Mission的試驗。他們打算將一些老鼠塞進一個膠囊式航天艙里面,讓它環(huán)繞地球飛行。通過不停旋繞地球,他們將令膠囊艙所承受的地心引力將降低至1/3——和火星的地心引力一樣。這些小老鼠將生活在這個膠囊艙里,并且“生兒育女”。
由于Musk的慷慨解囊,他被邀請成為該社團董事會成員。Robert Zubrin后來回憶道:“(在為社團募捐和社團活動方面)Musk比其他一些百萬富翁更加熱情。他對航天懂得并不多,但他有一個科學家的頭腦。他想知道關于火星的確切計劃,以及它的重要性。”
實際上,Musk隨后甚至已經開始想著超越火星社會的目標:不是讓老鼠們繞著地球飛,而是在火星軌道上兜圈。他也不想讓這些小小的試驗品去火星一去不返,而是不但要返回地球,并且還要“拖家?guī)Э凇钡貧w來。
Musk成立了一個航天專家關系網,經常通過一系列沙龍來召集業(yè)內頂尖人才會聚一堂。此時,他并沒有正式的商業(yè)計劃,而是更希望這些專家說點兒關于送老鼠上火星的建議。還記得我們上次提到的有著耀眼履歷的航天專家Mike Griffin么?他也是沙龍的常客。實際上,他當時的身份是Musk的太空顧問。在探索太空方面,沒人比Mike Griffin知道的更多。而當時的Griffin可能也不會預知,自己將在四年后掌管美國宇航局(NASA)。
這些專家很高興看到有個有錢人愿意開展外行星研究。他們歡快地討論了向火星運輸小老鼠的可行性和優(yōu)點。不過,這些腦洞大開的業(yè)內行家們卻將話題焦點轉向了另一個新的想法:建設火星綠洲。他們設想,Musk買一艘火箭,用它將一個機器人控制的溫室送上火星,然后在里面培育一些植物。這個溫室能短暫地打開門,采集一些火星表面的風化層,或者說土壤,用這些來培養(yǎng)植物。然后再用植物反過來制造第一批火星氧氣。如果植物無法存活,那么火星將出現死亡花園。盡管這個計劃看起來匪夷所思,但卻有可行性,因此深得Musk喜歡。
然而,令這些太空專家們感到困擾的是Musk的預算。他們總結下來,Musk似乎希望開支控制在2000萬到3000萬美元之間。每個人都清楚,光是火箭的發(fā)射成本就能把這些預算差不多花完了,說不定還不夠。
但Musk有他的打算。他已經仔細翻閱研究過航空航天領域的知識,包括火箭推進原理、宇宙飛行力學基礎、燃氣輪機氣體動力學、噴氣推進技術。按照Musk的盤算,他計劃削減現有的火箭發(fā)射公司的開支,以省出資金制造一種專門運載小型衛(wèi)星的中型火箭,并研究有效載荷空間。2002年6月,Musk成立了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也就是如今眾所周知的SpaceX。從此,他正式踏上了飛往火星的夢想之路。
SpaceX的第一個總部原本是個舊倉庫,位于加州洛杉磯下屬的小城市El Segundo東大街1310號。它有75000平方英尺(約合6968平方米)的開放空間,以及若干停泊場地,足以讓Musk駕駛著他那輛銀色邁凱倫F1跑車直接開進自己的辦公室。辦公桌最終穿插在工廠里,方便那些設計機器的計算機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和焊工、機械師坐在一起,共同制造硬件。在航空航天業(yè)界,這種公司布局是非常大膽的。在傳統的航空航天公司,工程師們和機械師們的座位相隔數千英里。
SpaceX計劃做很多與眾不同的事情。他們沒有找來數千家組裝零件供應商,而是盡可能自己造零件。比如移動發(fā)射臺。最不可思議的是,他們選擇自己制造火箭引擎。只要有可能,SpaceX就會爭取比對手做得更快、成本更低、做得更好。這家公司每月推出多個火箭,每一個都賺錢,從不依賴政府援金。
SpaceX生產的第一個火箭被命名為獵鷹一號(Falcon 1)。當發(fā)射一艘550磅重的運載火箭進入太空的成本起價為3000萬美元的時候,Musk承諾,獵鷹一號的有效運載負荷將達到1400磅,而成本僅為69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