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電動汽車是可以拿雙重補貼的,純電動乘用車 100km≤R<150km 每車 2.5 萬、150km≤R<250km 每車 4.5 萬、R≥250km 每車 5.5 萬元。很多地方還有一比一的地方補貼。
電動 A00 級別的小車用 20 度電池,輕松拿到 9 萬元的雙重補貼。還沒有額外的稅。
而特斯拉原裝進口不但一分錢補貼拿不到,還得交 30% 的稅,即使特斯拉 Model S 如果算國產車的話,就不是 70 多萬起步,而是去掉補貼以后 30 多萬還沒購置稅。做成小車就更便宜了。
所以,特斯拉進口車的身份也是大問題。
合作也許能解決問題
以中國現(xiàn)在的補貼力度,和特斯拉的技術與競爭力,中國市場實際上是超大金礦。特斯拉要做的就是放棄品牌,提供技術,讓中國企業(yè)來做電動汽車。
就是說,特斯拉開發(fā)一個 A00 級別符合國家補貼政策的電動汽車,讓中國合作伙伴來掛牌申請補貼,這個車可以掛中國企業(yè)的牌子,但是特斯拉來提供核心技術與原件。
這樣,我們算一下,20 度電池采購成本大約在 4 萬元左右,電動 A00 級別小車車體成本也很低,而特斯拉自己有現(xiàn)成的電機電控(Model S D 系列的前電機),這個車成本最多在 10 萬人民幣(高 N 個級別的 Model 3 預計美國售價不過 20 萬人民幣出頭,還是美國制造的成本)。
而兩級政府補貼就可以給 9 萬元,特斯拉在中國的合作伙伴只要賣 1 萬元就可以保本,而特斯拉的品牌號召力,與 Smart 一樣賣 10 多萬依然是有市場的。
如果特斯拉想要數(shù)量,不過分追求利潤,如何比國產 A00 級別略高,買 7、8 萬也會很受歡迎。
無論這個車是貼北京汽車的標,還是榮威的標,或者是長安汽車的標,都不重要。只要有個特斯拉合作的光環(huán),相比什么康迪,北汽 E 系列都具有絕對的優(yōu)勢。
而特斯拉和合作方,10 萬成本的車,連補貼加車價翻倍的利潤也是非??捎^的。
所以,特斯拉在中國賺錢其實非常簡單,只要找好合作伙伴,推出適應中國市場的車型就可以了。
贏得中國,給力哥只要換個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