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著眼于長遠
一年前,伊利諾伊理工大學的塞格雷從美國能源部獲得了340萬美元的獎金,用于開發(fā)汽車用“流體電池”。流體電池將其活性化合物儲存在外部儲罐中,然后流經(jīng)電池結構內部。塞格雷的工作專注于開發(fā)具有足夠活性和能量的液體介質,以抵消液體的重量劣勢。
流體電池或許可以應用于汽車和電網(wǎng),但卻無法適用于手機或筆記本。與其他的研究人員一樣,塞格雷深知,這將是一個漫長的實驗過程,除非研究人員能夠在偶然間發(fā)現(xiàn)幾種能用于電池的不同材料組合。與此同時,“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這是一件尤為痛苦的事情,因為幾年過后,電量沒了,容量也下降了,然而電池供電的電子產(chǎn)品卻在不斷前進?!?/p>
過去幾十年中,我們一直生活在摩爾定律(Moore's Law)當中。根據(jù)該定律,處理器中的晶體管數(shù)量每兩年會翻一番,而這也說明了技術進步的穩(wěn)定性。我們目前所面臨的局勢是,晶體管尺寸已接近原子水平,芯片無法容納更多的處理器,而且我們對設備中一成不變的電池感到不滿。
換句話來說,物理中是沒有應用程序的。金門大學(Golden Gate University)市場營銷教授米蓋爾?安?斯特拉赫維茨表示,這對于深諳技術的消費者來說可能有點難以接受,因為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了電子設備每一部件都會定期改良。
斯特拉赫維茨說:“適應升級很容易,得到的升級越多,對進一步升級的期望也就越大。在這個電子產(chǎn)品越來越好,性能越來越高的世界中,我們覺得這是我們應享有的權利。我們會問,‘為什么電池不能變得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