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能與新能源汽車月度產量報告》顯示,國內9月共生產新能源車10925輛,同比增長超6倍,前三季度累計產量超過4萬輛。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前三季度銷售超過3.8萬輛,同比增速近3倍。此前,2014年被視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化“元年”。

地方補貼密集出臺 新能源車明年將占總銷量1%

     201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17533輛和17642輛,不足汽車總產銷量的2‰,與《節(jié)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簡稱《規(guī)劃》)第一階段的50萬輛目標相去甚遠。

  不過,隨著中央政府政策激勵和各地方政府新能源汽車補貼實施細則密集發(fā)布,以及私人消費開始釋放,今年9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首次破萬,銷量也急劇攀升。隨著越來越多的汽車企業(yè)提升產銷計劃,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會執(zhí)行副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等業(yè)內人士樂觀地預計,2015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將突破新車總量的1%。

  《節(jié)能與新能源汽車月度產量報告》顯示,國內9月共生產新能源車10925輛,同比增長超6倍,前三季度累計產量超過4萬輛。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前三季度銷售超過3.8萬輛,同比增速近3倍。此前,2014年被視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化“元年”。

  需求方面,電動乘用車在中國電動汽車總產量中所占比例,由2013年的45.6%提升到68.6%,同時,前三季度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5775輛和15905輛,三季度產銷量同比增長3.9倍和3.8倍,表明私人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開始加速釋放。

  中國國家發(fā)改委產業(yè)協(xié)調司吳衛(wèi)告訴記者,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迅速增長,得益于今年以來多項政策措施的落地。首先,公務車采購方面,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等部門對政府機關及公共機構購買新能源汽車制定了實施方案。其次,國家發(fā)改委出臺了關于電動汽車用電價格的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了對電動汽車充電給予支持和優(yōu)惠的政策導向。

  第三,9月1日,財政部等部門開始對新能源汽車免征購置稅。第四,近期工信部、發(fā)改委等有關部門對加強乘用車企業(yè)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專門發(fā)了通知,間接促進汽車企業(yè)產品結構的調整。第五,最近七部委聯合印發(fā)了京津冀公交等公共服務領域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方案,進一步在重點區(qū)域加快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

  不僅如此,近一年多,中國39個城市和城市群當中,已經有超過30個城市出臺了關于購買新能源汽車的實施細則,出臺了配套措施和促進市場環(huán)境建設的具體政策措施。

  從明年起,針對新能源乘用車的國家財政補貼將根據《規(guī)劃》要求退坡5%,各地方政府補貼也將隨之減少。著名汽車分析師賈新光認為,這也是諸多產品于今年四季度前爭取交車,提高產能的主要原因,因為補貼不可能一直持續(xù)下去。

  數據顯示,目前在純電動車領域,吉利康迪小電跑今年累計生產9700多輛,穩(wěn)居純電動車銷量第一。其市場化的杭州微公交模式和租賃模式也已得到多個新能源推廣城市的關注。包括江淮、江南汽車等自主品牌也表示正在迅速提高純電動車產能。

  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方面,比亞迪秦前三季度累計產量為7686輛。該公司董事長王傳福表示,隨著深圳電池廠年底投產,秦的產能將達到每月3000輛。上汽榮威550插電混動月產量也超過600輛。

  不過,就對明年新能源汽車產銷的樂觀預計,有人也提出了相對冷靜的看法。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航表示,面臨即將到來的2015年實現累計銷量50萬輛的階段性目標,任務依然艱巨。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目前的向好勢頭主要還是政策推動的結果,未來激勵政策退出之后,電動汽車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來贏得消費者。

  東風日產市場銷售總部專職副總部長葉磊認為,雖然很多城市推出一些扶持政策,但就目前企業(yè)銷售實踐而言,還是遇到了很多阻力。包括:基礎設施完善與否,國家政策很明確,地方落實卻不清晰、流程不明確、責任人不明確的狀況,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耗時,對于消費者來講體驗較差,已經構成阻礙。

  他調侃說,自己早已購買一輛自家企業(yè)生產的新能源汽車,應該成為車主,但因為購車手續(xù)、補貼證明等流程和阻礙,一個多月過去,他還是一位新能源車的“準車主”。

[責任編輯:梁小婧]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xié)調的專家、企業(yè)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yè)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電話:400-6197-660-2?郵箱:119@itdcw.com

電池網微信
新能源汽車
地方補貼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