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的新能源車產量爆發(fā)增長到15萬輛,電池增長到731萬度,同比增長213%,1-2月的開局超強。

根據崔東樹個人測算,在2018年新能源鋰電池裝車122萬臺,5867萬度同比2017年增84%的良好行業(yè)表現基礎上,2019年1-2月新能源車生產15萬臺增1倍、鋰電池裝車731萬度增2倍,體現2019年開局的延續(xù)搶補貼行情的特征。

我個人測算數據是依據車輛生產合格證數據的型號拆分,電池裝車量是用公告標定電池數量測算,屬于純粹的計算。而且裝車進度與電池生產進度有滯后性,因此不可比。電池企業(yè)估計在實際生產時廢品較多,加之售后數量復雜等總體銷售數量估計有一定差距,因此測算數據與企業(yè)公布數據必然有差異。

本文數據僅供新能源車愛好者參考研究,請勿做為任何商業(yè)分析參考。

2019年開局處于2018年補貼的補貼延續(xù)期,因此新能源汽車發(fā)展總體保持著良好的增長態(tài)勢。首先按照我們看到的汽車生產合格證數據的話,2018年下半年持續(xù)拉升數據表現是一個極其良好的狀態(tài),2018年合格證數據完成的是122萬,2019年1-2月新能源車15萬臺,其中2019年1月表現很好,隨后2019年2月處于觀望明顯。而且同比增長速度可以看到今年的1季度同比增長速度是仍值得期待,關鍵看補貼和新品效果。隨后必然進入嚴峻的調整期。

一、新能源電池總體需求特征

1.2019年新能源車和電池需求開門紅

2019年新能源車和電池需求開門紅

根據作者測算,按照汽車生產合格證數據:2019年2月新能源汽車產量5萬輛,同比增長43%;電池裝機總電量約228萬度,同比增長118%,環(huán)比1月下降6成。2018年是延續(xù)2017年政策的慣性增長,由于3-5月的年初過渡期政策實現了企業(yè)生產的平順發(fā)展,因此3-5月的搶裝特征使新能源汽車產量爆發(fā)增長。這改變了前幾年年初極其低迷,年末特別高的被動局面,使2018年產能的充分利用效果得以體現。有利于優(yōu)勢企業(yè)的發(fā)展。

2018年的下半年是新補貼政策的生效期,由于政策相對務實和持續(xù)提升的幅度合理,新補貼政策正式期的產量增長仍是較好的持續(xù)拉升狀態(tài)。

從2018年底到2019年1-2月的汽車走勢看,2019年的電池需求呈現較好增長狀態(tài),2019年新能源車新補貼政策的波段釋放需求和實現供需的逐步標準提升的放量拉動效果較好。

2.歷年新能源車產量和裝機電池數據

歷年新能源車產量和裝機電池數據

2017年1-12月的新能源車產量為81萬輛,同比增長99%,而電池的需求累計達到3602萬度電。在2017年上半年負增長的背景下,下半年同比大幅正增長,實現30%的增長。恢復增長的主要原因是2018年8-12月的同比電池裝車需求增長較快。

2018年1-12月的電池需求為5867萬度的電量,較2017年低增長的情況下同比增長84%,2018年的產銷較強,但主要靠幾波沖刺效果。

2019年1-2月的新能源車產量爆發(fā)增長到15萬輛,電池增長到731萬度,同比增長213%,1-2月的開局超強。

2019年的電池的增速高于整車的增速,這也是體現了新能源車對電池的拉動貢獻。

3.乘用車的電池需求影響總需求明顯

乘用車的電池需求影響總需求明顯

2019年2月的電池需求228萬度,相當于2018年6月的電池需求,處于2018年的中位水平??紤]過年因素,因此2019年2月的電池需求量表現良好。

其中乘用車的電池需求很強,達到359萬度電,同比增長5倍,客車電池用量同比增長3倍,但專用車用電需求較少。

乘用車的電池需求很強

新能源車拉動電池的增長亮點尤為突出。由于乘用車是拉動電池技術提升的,客車是維持電池產銷規(guī)模的,而專用車是實現過剩產能的低端配置的,因此乘用車的電池需求增長的意義重大。

2018年增長亮點突出,主要是在于乘用車轉型升級和新能源車高端發(fā)展做的不錯。2018年乘用車推出了大量AO級和A級SUV產品,所以SUV產品表現是實現新能源年輕群體接受的重要親民車型,價格較低,技術先進,對拉動新能源的第二輛車普及的促進很大。

乘用車的產量占比提升。2017年乘用車總體是占產量需求的68%和電池需求的37%,2018年乘用車總體看是占產量需求的82%和電池需求的59%。2019年2月的乘用車總體看是占產量需求的90%和電池需求的71%,仍是引領消費增長的核心動力。

[責任編輯:陳語]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調的專家、企業(yè)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yè)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電話:400-6197-660-2?郵箱:119@itdcw.com

電池網微信
動力電池
電動汽車
崔東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