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yè)內分析認為,新能源汽車作為綠色消費品的代表,在充電設施等相關配套加速推進的情況下,市場正在快速規(guī)模化啟動。

新能源汽車市場驅動力量漸顯 銷量有望井噴

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提出將重點推進6大領域消費,其中包括促進綠色消費,推廣節(jié)能產品,對建設城市停車、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較多的給予獎勵。業(yè)內分析認為,新能源汽車作為綠色消費品的代表,在充電設施等相關配套加速推進的情況下,市場正在快速規(guī)?;瘑?。尤其令人欣喜的是,隨著刺激消費政策的不斷升級,此前依靠政策推動的新能源汽車產業(yè)正逐步過渡到市場驅動力量上來,從而帶動整個產業(yè)走向“正軌”。

市場望井噴

在國務院常務會議發(fā)布重點推進6大領域消費的當日,工信部、國稅總局也公布了《第二批免征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北京現代、北汽福田、東風悅達起亞、華晨寶馬、比亞迪等30家車企、118款車型入選。而在此前后,除了國家層面的不停推動,福建、廣東、京津冀等地區(qū)還相繼就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和基礎設施建設出臺相關方案。

銀河證券相關分析師表示,國家已經定調將新能源汽車列為中國邁向汽車強國與刺激消費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預計后續(xù)將陸續(xù)有實質政策落實,基于技術革新與環(huán)保并重的新能源汽車與智能汽車將因此受益。

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較傳統(tǒng)燃油汽車相比依然微小,其銷售和推廣一直被業(yè)界認為是政策推動的結果。如何從“政策軌”快速切換到“市場軌”,讓市場和消費者的力量帶動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快速提升,一直是產業(yè)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業(yè)內人士分析指出,如今這種切換的窗口期已經越來越近。9月份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呈現井噴特征明顯,單月銷量達9000多輛,同比增逾7倍,環(huán)比也實現了翻倍。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生產38522輛,銷售38163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9倍和2.8倍。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2747輛和22258輛,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5775輛和15905輛。

銷量的快速增長讓不少業(yè)內人士將2014年看作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大規(guī)模發(fā)展的元年,業(yè)內對新能源汽車全年的銷量極其樂觀。華融證券相關分析師預計,隨著各地區(qū)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方案相繼出臺,充電瓶頸正被打破,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將大概率呈井噴式增長。

瓶頸漸化解

從諸多跡象看,目前困擾新能源汽車市場發(fā)展的充電瓶頸正在一步步打破。

華融證券分析指出,“近期,福建、廣東、京津冀等地區(qū)均表示將在充電站/樁等配套設施方面加快建設速度并增大規(guī)模。充電設施滯后一直以來是限制新能源汽車推廣的主要瓶頸,隨著各地區(qū)充電站/樁建設的加快以及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建設獲得財政獎勵,‘有車無電’的現狀有望打破。預計未來兩年新能源汽車將大概率迎來井噴式增長,今年銷量在6-7萬輛左右,明年實現同比翻番?!?/p>

除了充電瓶頸正在突破之外,新能源汽車在產品品質,包含電池、電機、電控技術的進步與規(guī)模效應方面也在迅速提升,這也為新能源汽車的爆發(fā)式增長提供了催化劑。卓創(chuàng)資訊相關分析師王曉坤分析說,續(xù)航能力依然是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技術問題,倘若續(xù)航能力與燃油汽車大致相當,即便充電樁建設稍顯滯后,也依然能夠提升消費者的購買熱情。

新能源汽車經銷商龐大集團相關人士表示,目前政策層面針對新能源汽車推廣中的一系列瓶頸都在慢慢化解。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推出購車補貼及稅費優(yōu)惠組合,新能源汽車推廣試點城市規(guī)模不斷擴容,入選新能源汽車補貼名錄車型數量不斷增加,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車成本,擴大了消費者的可選擇范圍;另一方面,推出強制性的公務車采購及公共交通的購置傾斜政策,保證新能源汽車優(yōu)先上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充電樁建設,強制性要求新建停車場最低充電樁配額,極大地促進了市場的快速啟動。

相關分析師指出,隨著一系列瓶頸的逐步攻破,借鑒日本、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的新能源汽車推廣經驗,如今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推廣環(huán)境已從導入期逐步進入幼年期與成熟期。

多公司備戰(zhàn)

基于看好新能源汽車市場,不少上市公司紛紛加大投入,且有部分企業(yè)已經逐漸進入收獲季。

[責任編輯:中國電池網]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調的專家、企業(yè)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yè)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電話:400-6197-660-2?郵箱:119@itdcw.com

電池網微信
新能源汽車
中國電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