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動力鋰電池的市場份額看,日韓企業(yè)占據(jù)了絕大部分,LG化學、日本AESC、日本湯淺、松下等企業(yè)占據(jù)全球約60%的市場份額。國內實力較強的動力鋰電池廠商則包括比亞迪、天津力神、深圳比克、普萊德、國軒高科等。涉及的上市公司包括:萬向錢潮(000559.SZ)、中信國安(000839.SZ)、成飛集成(002190.SZ)、鑫科材料(600255.SH)等。
比配套:充電樁短期難盈利
新能源汽車與充換電設施的關系就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一樣。新能源汽車與充換電樁是互為充分必要關系。
由于此前我國新能源汽車不成規(guī)模,加上充換電設施前期投入成本巨大,短期很難實現(xiàn)盈利,充換電設施建設一直低于預期。此前只有國網(wǎng)、南方電網(wǎng)、中國普天、中國石化等央企,從戰(zhàn)略大局考慮進行充換電建設投資。在央企的競爭格局里面,國家電網(wǎng)又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主要因為其在增容配電的壟斷,任何單位如需要更大的電容量,必須向國網(wǎng)申請配置變壓器進行擴容。
不過在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國家新能源戰(zhàn)略的多方推動下,2014年5月國網(wǎng)下發(fā)《關于做好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設施用電報裝服務工作的意見》,宣布放開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和運營慢充、快充等各類充換電設施市場。短期看,市場放開主要促進居民區(qū)自用充電樁需求,從而帶來相關設備需求的提升。目前在A股市場上生產(chǎn)相關充電設備的公司有許繼電氣(000400.SZ)、萬馬股份(002276.SZ)、奧特迅(002227.SZ)、科士達(002518.SZ)等。
但在占比最大的公共領域方面,國網(wǎng)及其他企業(yè)投資興建的充電站目前均處于虧損狀態(tài)。該領域投資開發(fā)后,其盈利模式仍然不明朗,這個市場的培育,還需政府在電價制定、稅收和融資等方面出臺具體政策,否則逐利的社會資本只會停留在觀望階段。
比市場:各廠商搶占市場
2013年以Tesla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的各項性能獲得了突破性進展,上市以來獲得巨大成功,當年全球銷量超2.2萬輛。2014年6 月Tesla宣布開放所有專利技術,這意味著新能源汽車行業(yè)整體技術有望提升。
除Tesla外,2014-2015年將有10余款電動汽車在國內上市,這些汽車均是由寶馬、大眾、奧迪、奔馳、比亞迪等知名廠商推出,例如寶馬i3、戴姆勒與比亞迪合資的“騰勢”預計都將于9月上市,另外還有寶馬i8、凱迪拉克ELR、奧迪R8、豐田FT-EVIII、大眾E-UP及高爾夫電動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