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設備閃耀柏林IFA展!”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展柏林IFA展9月11日落下帷幕。德國發(fā)行量最大的報紙《圖片報》稱,以智能手表為代表的可穿戴設備,在本屆展會上“接班”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引領全球電子設備新的時尚潮流?!董h(huán)球時報》記者在現場看到,與往年不同,各個廠商今年推出的可穿戴設備明顯增多。一些著名大企業(yè)也推出相關產品。市場研究機構ABI發(fā)布的報告稱,到2018年,隨著新型電子小機械進入市場,可穿戴電子設備的銷售額將達4.85億美元。不過,也有人認為,目前的智能穿戴設備只是智能手機的延伸,還要克服電池壽命等問題,未來市場前景尚未可知。
用手表接打電話
三星推出的“GalaxyGear”智能手表,被德國媒體稱為“超級手表”。這款觸屏手表重約70克,表帶上裝有一個190萬像素的攝像頭,一個內置揚聲器可讓使用者以免提方式接打電話,還可利用錄音功能錄下重要對話。德國《商報》稱,三星終于擺脫“快速跟隨者”的稱號,比蘋果走得快了一步。同時,索尼展出的智能手表SmartWatch2,也吸引不少眼球,它被稱為智能手機的第二塊屏幕,除增強現有手機功能外,還有防水功能。一些中小企業(yè)推出的智能手表也毫不遜色。如德國Simvalley公司推出的一款智能手表,擁有一個300萬像素的攝像頭,還可以通電話,連接無線網絡,售價僅79歐元,許多觀眾在現場預訂了該款手表。
智能手表并不只在歐洲閃亮,今年6月在中國深圳舉行的中國國際鐘表展上,中國產智能手表已嶄露頭角。比如,天霸表在展會上推出了第一代智能手表,這種手表看起來像一個方形的電子表,屏幕較大,可通過藍牙下載并欣賞音樂、圖片、視頻,相當于手腕上的MP3、MP4,價格大概六七百元人民幣。這種手表只在網上銷售。另一中國品牌Ezon的智能手表則有手機防丟提醒、未接來電提醒、久坐提醒等功能。比如,用藍牙將手機與手表系統(tǒng)綁定,如果手機離手表10米遠,手表就會發(fā)出震動提醒,防止手機丟失。
在今年的IFA展上,很多現場觀眾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愿意嘗試這些可穿戴產品。德國信息技術、通訊、新媒體協會(BITKOM)曾進行過智能手表的調查。結果顯示,31%的德國人表示對智能手表感興趣;13%的德國人確信,未來可能買智能手表。特別是14-29歲的年輕人中,29%的人表示希望擁有智能手表,男性比女性的興趣更大。德國人愿意為智能手表支付約87歐元的價格。調查還顯示,31%的人表示不會買智能手表,他們認為,這種手表沒什么好處,不過是個小工具而已。
戒指、腕帶都智能化
智能眼鏡也是IFA展會的一大亮點。谷歌眼鏡雖然已不算新產品,卻仍引來很多觀眾的好奇。它將眼鏡、智能手機、攝像機集于一身,通過電腦化的鏡片將信息以智能手機的格式實時展現在用戶眼前。它還是生活助手,可以提供GPS導航、收發(fā)短信、攝影拍照、網頁瀏覽等功能。
最神奇的要屬NFC智能戒指。該戒指看起來與一般的金屬戒指無異,但其內部藏有兩個NFC芯片,手心那邊可以開門、給手機解鎖;手背那邊可以分享信息、處理電郵等。
智能腕帶設備特別受到中老年觀眾的青睞。像Jawbone公司推出了“up”腕帶,據稱可以記錄使用者日常生活中的鍛煉、睡眠和飲食等實時數據,并將這些數據與智能手機同步。比如在睡前將其設置為睡眠模式,第二天起床后將它與智能手機設備同步,便可看到睡眠時間、清醒時間、深睡/淺睡、整體的睡眠質量等信息。而Kickstarters公司的“Numi”腕帶,還可以監(jiān)測心率。還有一些腕帶則可以持續(xù)監(jiān)控血糖、血壓等健康狀況。
很多概念性產品也在柏林IFA展上高調亮相。像智能鞋,內部裝配加速器、陀螺儀等裝置,通過藍牙與智能手機進行連接,可監(jiān)測用戶使用情況;智能衣服可以收集太陽能,或把衣服當作樂器演奏;智能皮膚貼片和可吞下的藥丸式設備,則可以治療疼痛和收集醫(yī)療數據等。投行公司派杰公司分析師吉恩·芒斯特認為,一些小公司今后可以設計帶有傳感器的皮帶,當你吃得太多時可以向手表發(fā)出提示。
電池壽命等有待加強
“可穿戴設備的春天已經來到?!钡聡亓纸洕鷮W者盧多爾夫對記者說,早在十多年前,一些展會上就能看到可穿戴設備的雛形,只不過或因技術水平或因成本過高,一直受冷落。今年可以說是可穿戴設備的關鍵年,它已經正式走向主流產品行列。他認為,可穿戴設備的熱潮,與一些電子類大公司的研發(fā)和推廣密不可分。比如,谷歌、三星、蘋果等都紛紛推出或即將推出此類產品,耐克等非電子類公司的加入推波助瀾。相關技術的日趨成熟也起到很大作用。隨著傳感器的日漸精致、數據處理能力的日益強大,將計算與通訊功能嵌入日用產品的潛能不斷成為現實。用于檢測動作和心律的廉價傳感器帶動了佩戴式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智能手表行業(yè)是全新行業(yè),并具有使穿戴電腦領域改變玩法的潛力。而可穿戴電腦本身就有著光明的未來。業(yè)內人士估計,可穿戴式智能設備的市場將達500億美元。但目前這一市場中的玩家大多數都是小企業(yè),資源有限。蘋果等大公司的進入可能會改變目前的市場格局。
盧多爾夫指出,智能穿戴設備的出現也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因為電視機、電腦、智能手機等領域競爭極其激烈,而可穿戴設備還是起步階段。鑒于大部分設備都支持iOS和安卓雙系統(tǒng),蘋果和微軟這兩個科技巨頭又要像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那時一樣搶地盤了。此外,還有許多相關領域的企業(yè)都希望分得一份蛋糕。
德國一家科技展會的負責人對記者說,可穿戴產品的最大優(yōu)勢是“極端行動性”,讓消費者帶著高科技輕裝出門。可穿戴設備是比手機更便捷的終端。業(yè)內人士說,相對于抓在手中的手機來說,腕上的手表解放了雙手,更便捷,是離人體最近的第五屏,是未來智能終端的發(fā)展趨勢。其他四屏分別是電視機、電腦顯示、手機、pad。有專家甚至預測,鑒于可穿戴設備市場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展,未來代替手機只是時間和技術問題。
不過,有專家認為,可穿戴設備要成為像智能手機這樣受歡迎的產品,還有不少問題。其一,外觀不夠時尚,很多產品顯得過于龐大、笨重和粗糙,很難打動女性消費者,應該設計得更加小巧而美觀。其二,性能方面有待提高,如智能手表攝像頭像素偏低,電池電量大多只能用1天,互聯網連接性能也較差等。其三,價格偏高,大多產品在數百歐元,甚至數千歐元。這就需要加大量產。其四,涉及隱私問題。很多可穿戴設備擁有攝像頭,可能會引起侵犯隱私問題的強烈爭議。此外,智能手表如果只是手機功能的延伸,只能成為小眾產品。目前市面上的智能手表產品,大都沒有內置高耗電的WiFi網絡,而是以藍牙作為數據獲取通道,但藍牙帶寬小,傳輸距離短,難免成為智能手表的短板。
(本報駐德國、美國、日本特約記者青木 徐康孫秀萍 本報記者 張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