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我的產權車位為何不讓安充電樁》一文,講述上海市民為了在自家產權車位上安裝充電樁卻屢屢碰壁,引發(fā)了不少新能源車車主的共鳴。然而,記者進一步調查發(fā)現,與私家充電樁想裝沒法裝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量公共充電樁的使用率卻極其低,鮮有新能源車車主問津,成了隱形的資源浪費。
據上海市新能源汽車數據采集和監(jiān)控中心信息平臺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市充電樁的使用率僅為6.76%,即有九成多充電樁無車問津。業(yè)內人士認為,充電習慣、充電費用和標識不明成了公共充電樁遇冷的三大主因。
新能源車主:超過1公里范圍就不方便
大量的公共充電樁成了擺設,原因何在?記者昨天對十名新能源車車主進行了問卷采訪,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之中竟無人使用過公共充電樁,而對于不使用充電樁的原因,大多數人歸咎于“太不方便”。
車主康學智家住松江泗涇,上班地點位于浦東張江,他告訴記者,自家和工作單位附近都沒有充電樁,而上班沿途的一些停車場內雖然有充電樁,但自己不可能半途停下去充電,“感覺公共充電樁對自己沒有帶來任何便利”。
“我也想用公共充電樁給自己的車充電,就到網上去搜索充電樁的地圖,但搜了好久也沒有找到,只得作罷。”車主顧華則認為,公眾對公共充電樁信息的知曉度不足,是導致許多充電樁“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主要原因。
而十名新能源車車主一致認為,如果公共充電樁的位置位于自家小區(qū)或工作地點1公里范圍內,他們還能接受,超過1公里,用公共充電樁給愛車充電并不方便。
康學智表示,為了給自己的產權車位安裝私人充電樁,他奔波了4個多月,仍然卡殼在物業(yè)處,自己無奈放棄用電能改用汽油,而不少公共充電樁卻乏人問津,這是一種資源浪費。
業(yè)內人士:公共電樁應急功能更突出
市新能源汽車推進辦公室負責人劉建華表示,新能源車車主上路時,最擔心車輛的電能耗盡導致車輛拋錨,這種精神憂慮有一個專門的名詞——“里程焦慮”。而公共充電樁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給這類車主進行“補電”,在20分鐘至半小時內,對車輛電池系統進行快速充電??梢哉f,公共充電樁的數量越多,新能源車車主的“里程焦慮”程度就會越低。從這個角度來講,公共充電樁的應急功能更突出。車主要給新能源車進行日常充電,應首選家里或工作單位的充電樁。
“事實上,在國外,公共充電樁的使用率也不是很高。”劉建華表示,出門后在公共充電樁充電的新能源車車主并不多。
劉建華同時透露,按照國務院相關指導意見,政府部門應該對公共充電樁提供土地等資源幫助,并將其納入城市公共設施建設體系,盡快制訂相關細則。
五個充電樁三個有故障
●地點:共和新路3070號停車場
閘北區(qū)共和新路3070號是位于中環(huán)線旁的大型交通換乘樞紐,進入底層停車場約50米,記者見到了五個半人多高的充電樁,僅一個充電樁前停了一輛私家車,其余充電樁前的停車位均是無車狀態(tài)。記者發(fā)現,這唯一一輛停在充電位上的車其實也不是新能源車,而是普通的汽油動力汽車。
按照充電樁的指示,面板上綠燈亮表示充電樁處于可用狀態(tài),紅燈亮則為故障。在五個充電樁中,僅有兩個亮著綠燈,另外3個則是亮著紅燈,面板上的液晶屏提示“本充電樁系故障狀態(tài)”。
經常在該停車場停車的市民高先生表示,從未見過新能源車到此處來充電;停車場的保安也證實,平時幾乎沒有新能源車來充電。記者向保安室一名中年男子詢問充電是否要收費,該保安表示是免費的,只要把電線連上充電樁即可,但記者隨后詢問:“為何充電樁面板上寫充電前需刷卡?要刷的是什么卡?”保安卻無法回答,稱不清楚具體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