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分析機構日前預測數(shù)據(jù),到2020年前后全球電動車充電站數(shù)量將達到一千萬座左右,大約為2011年的80倍。
IMS Research和Frost & Sullivan兩家研究公司本月均針對電動車充電站發(fā)布報告,預測電動車充電站數(shù)量到2019年至2020年將大幅增長。
全球超過1千萬座
IMS Research的報告顯示,截止2011年全球總計有135,000座電動車充電站。該數(shù)字分布到各個國家極為有限。根據(jù)美國能源部提供的信息,美國目前總計設有5,894座電動車充電站。
充電站等配套設施的不足被視為電動車銷量低迷的重要原因。雪佛蘭沃藍達等典型的電動車純電力續(xù)航里程都在15至35英里左右,特斯拉Model S雖然標稱續(xù)航里程高達300英里,但售價卻接近100,000美元。若缺乏充電站支持,則很難解決電動車續(xù)航里程不足的短板。
今年前4個月,美國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占據(jù)新車銷量比例僅為0.5%。因此美國政府甚至暗示將放棄到2015年電動車累計銷量突破百萬輛的目標。
為了推動電動車產業(yè)發(fā)展,不少國家均在大力興建電動車充電站。預計未來美國、中國、德國和日本充電站數(shù)量將大幅提升;2020年全球電動車充電站總數(shù)有望達到1,070萬座。僅以美國紐約市為例,未來7年內有望至少在10,000處公共場所設立電動車充電站。
該報告還指出,除了電動站數(shù)量不足,阻礙推廣的主要因素包括:電動車高昂的造價和續(xù)航里程帶給消費者的憂慮等。然而也存在諸多因素推動消費者從傳統(tǒng)動力車轉向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動車,例如越來越多的國家排放法規(guī)收緊,政府和私人投資機構向電動車項目下重注,使得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動車市場需求上行。
歐洲超過3百萬座
Frost & Sullivan的報告則主要從歐洲地區(qū)出發(fā),指出歐洲正處于轉型正中,將集中興建電動車充電設施,從而達到電動車市場快速擴張的目的。
該報告稱,2012年歐洲地區(qū)總計擁有7,250座充電站,到2019年將達到310萬座,年平均增長率高達113.3%。法國、德國、挪威和英國等市場電動車接受度較高,預計上述國家電動車充電站數(shù)量將帶頭增長。
電動車充電模式中,模式1(Mode 1)為家用插座和延長線圈,模式2(Mode 2)為家用插座帶保護措施的線纜,模式3(Mode 3)為專用線路上的特制插座,模式4(Mode 4)為直流電快充。此外還有感應無線充電等。
Frost & Sullivan的報告指出,模式2預計將占據(jù)64%以上的市場份額,而電動車充電行為中接近83%發(fā)生在住所或車輛每日停駐8至10小時處;模式3未來將在公共場所受到歡迎;直流充電將用于30分鐘以內快充;感應充電也將得以推廣,但可能將在2014年之后才被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