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長期使用場內電源發(fā)電廠的同時,他們也考慮了使用微電網,這是由于大風暴會切斷一段時期的供電,影響到數百萬人,尤其是2012年的颶風桑迪事件更激發(fā)了他們對微電網的興趣。

怎樣避免暴風雨斷電?校園中正在大力發(fā)展微電網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熱電站生產蒸汽,然后通過汽管隧道將蒸汽運載至新澤西州校園的各處房屋建筑中。當颶風桑迪切斷了主電力網時,熱電站仍然燈火通明。

攝影:Christopher Lillja,普林斯頓大學設施組織  撰文:Wendy Koch

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石油的氣味彌漫在這片有幾十年歷史的發(fā)電廠中,這個發(fā)電廠位于一處離建筑師弗蘭克.蓋里建造的古怪、現代而又多彩的建筑幾個街區(qū)開外的地方。

麻省理工學院四層樓高的發(fā)電廠已經削減了它的石油使用量,并且計劃完全不使用石油。到2020年,作為擴張計劃的一部分,這里將依靠低污染天然氣替代石油來提供能源,僅在緊急情況下使用低硫原油。發(fā)電廠的目標是在接下來的四分之一個世紀中能全面滿足校園中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

“我們將有能力控制電網,”麻省理工學院中央公用事業(yè)發(fā)電廠的Don Holmes說,該發(fā)電廠提供電力,供暖和供冷?!拔覀儗⑿鹿S看作是一座通往未來的橋梁。”

麻省理工學院并不是獨一家。有些世界頂尖的工程重地也使用了超高效的創(chuàng)新方法來生產他們自己的能源。去年時,幾家工程重地都公布了擴展或建設新的校園發(fā)電廠的計劃,他們將沿用斯坦福大學最先進的系統(tǒng),基本上是使用太陽能,而非礦物燃料。

他們追求的是脫離中央電網自成一體的環(huán)保供電方式,因為中央電網很容易受到極端天氣的侵害或是網絡攻擊。在高校長期使用場內電源發(fā)電廠的同時,他們也考慮了使用微電網,這是由于大風暴會切斷一段時期的供電,影響到數百萬人,尤其是2012年的颶風桑迪事件更激發(fā)了他們對微電網的興趣。

“現在高校中都有一股趨向回彈性的新興潮流,”麻省理工學院可持續(xù)性辦公室主任Julie Newman說道。她說麻省理工學院想加倍發(fā)電廠的容量,發(fā)電廠的擴建會使學校能夠“抵擋任何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天災人禍?!?/span>

怎樣避免暴風雨斷電?校園中正在大力發(fā)展微電網

麻省理工學院的中央公用事業(yè)發(fā)電廠為校園生產能源,這里有燃氣渦輪機和(圖中所示)冷凝器還有冷凍水管道。麻省理工學院正在擴建它的熱電站,這樣它的燃氣渦輪機就能供應校園所需的所有電力,供暖和供冷了。攝影:Wendy Koch,國家地理

當颶風桑迪切斷了大西洋中部部分地區(qū)的電力時,校園發(fā)電廠為大家?guī)砹斯饷?。在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斷電20分鐘,直到它重獲了足夠的能源來重啟燃氣渦輪機。渦輪機保證了校園的燈光和供暖。同樣的,曼哈頓紐約大學的熱電站也在城市范圍大斷電的時候為校園提供了部分電力。

所以高校已經火力全開全力以赴了,而且有些高校還有政府支持。加利福尼亞州就為拉斯波西塔社區(qū)大學的微電網自動化項目提供了資金,該項目旨在為集成太陽能構畫出一個藍圖。

紐約州北部的聯合大學去年破土動工建造了一個燃氣熱電站,當它在7月份上線時,人們都期望它能為校園供應75%的電力和幾乎全部的供暖供冷。

微電網的大力推進

“微電網是一種全球性現象,”Peter Asmus在Navigant Research咨詢公司最新報導的一篇微電網文章中寫道,他預測微電網的生產力會以大約20%的效率增長。

“從歷史觀點上說,最大的微電網市場是高校和醫(yī)院,”主要研究分析師Asmus在一次采訪中說道。他在報告中期待校園和機構微電網容量能有更大的增長,從2015年的200兆瓦左右跨越到2024年超過1500兆瓦。

微電網的建立“很有彈性”,Asmus說自從它們能夠脫離中央電網獨立運轉后,它們有可能能抵制讓全城斷電的網絡攻擊。

事實上,著作了暢銷書《熄燈》的經驗豐富的新聞工作者Ted Koppel將微電網稱為最大程度降低潛在的網絡攻擊中央電網影響的“絕妙好計”。

關注網絡恐怖行動的同時,高級研究分析師Meegan Kelly說“頻繁而持續(xù)”增加的電網故障也激發(fā)著高校自己生產更多電力。

“它們就像一個小小的城市”,美國理事會能量效率經濟部門的智囊團Kelly說。她說高校是開展微電網的最佳選擇,因為他們有全天候的能源需求以及長期的投資者。

她還說一半是以天然氣為燃料的美國微電網可以變得非常節(jié)能,因為許多設備用一次燃料就可以產生兩種能源——電力和熱力。這些廢熱發(fā)電或是結合了供熱和發(fā)電(熱電聯供)的發(fā)電廠回收渦輪機的廢熱,用蒸汽來供暖和供冷,而廢熱在常規(guī)電廠就會白白浪費掉。

[責任編輯:趙卓然]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xié)調的專家、企業(yè)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yè)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電話:400-6197-660-2?郵箱:119@itdcw.com

電池網微信
微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