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大眾汽車官網(wǎng)
據(jù)德國商報報道,為了推動電動車市場的增長,德國也出臺了直接面向消費者的購買補貼政策。部分汽車制造商從該政策中獲益超出平均水平。
為了刺激市場銷量的增長,德國政府于2016年7月份出臺了針對購買包括電動車、燃料電池車以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補貼政策。每臺純電動車的購買補貼是4000歐元(約合32000元),而每臺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補貼額則為3000歐元(約合24000元)。補貼金額的一半由政府支付,另一半由汽車制造商承擔(dān)。但針對所有的補貼都有一個限制,那就是車輛零售價不能超過60000歐元(約合48萬元)。
然而,該政策并沒有起到明顯的作用。截至2019年1月份,德國電動車上牌量僅為83200臺。這距離實現(xiàn)2020年電動車保有量超過100萬臺的目標(biāo)還非常遙遠。
為此,德國政府近期決定取消可獲補貼車輛的最高售價限制,并將發(fā)放補貼的期限延長至2025年。同時,補貼的金額也會提高。售價不超過40000歐元(約合32萬元)的純電動車每臺可獲6000歐元(約合48000元)的補貼,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補貼則為4500歐元(約合36000元)。售價超過這個區(qū)間的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動車的補貼金額則分別為5000歐元(約合40000元)和4000歐元(約合32000元)。
根據(jù)德國政府經(jīng)濟和出口管理局的信息顯示,部分汽車制造商從該補貼政策中獲益要明顯超出平均水平。以下是對獲益最多的制造商的盤點(截至2019年10月31日):
第十位:梅賽德斯-奔馳 6993例
梅賽德斯-奔馳電動車的生產(chǎn)啟動并不順利。首款純電動SUV車型EQC批量投產(chǎn)不久后就被召回。大部分購置補貼由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獲得。A級、C級和E級車都在可獲補貼的價格區(qū)間,S級車則超出了補貼范圍。
第九位:起亞 7054例
起亞在歐洲電動車市場表現(xiàn)不錯。除了e-Soul和電動極睿(Niro)兩款純電車型,起亞在德國市場還提供插電式混合動力版本的極睿及遠艦(Optima)車型。所有在售車型的售價都低于60000歐元(約合48萬元)的限制。
第八位:現(xiàn)代 9184例
現(xiàn)代品牌擁有Ioniq和昂西諾(Kona)兩款具有純電驅(qū)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配置的在售車型。此外,氫燃料電池車型Nexo使現(xiàn)代躋身該領(lǐng)域的領(lǐng)軍企業(yè)。
第七位:特斯拉 9781例
由于Model S和Model X車型的售價明顯高于限值,多年來特斯拉都未能享受到補貼政策。隨著Model 3車型的上市以及德國政府政策的調(diào)整,情況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已有接近5000位Model 3車主獲得了政府補貼。
第六位:三菱 10698例
三菱品牌能夠斬獲如此佳績主要歸功于歐藍德(outlander)車型。在插電式混合動力SUV類別中,歐藍德是非常受歡迎的一款車。在荷蘭,歐藍德曾一度問鼎年度銷量冠軍,在德國歐藍德也有不少忠實擁護者。
第五位:Streetscooter(STS電動物流車公司) 11224例
已被德國郵政收購的電動物流車創(chuàng)業(yè)公司Streetscooter旗下產(chǎn)品均為純電驅(qū)動,因此全部可以享受補貼。但對于一家創(chuàng)業(yè)公司而言,這并非是一件好事。畢竟一半的補貼金額要由企業(yè)籌措,在現(xiàn)金流方面會帶來很大的負(fù)擔(dān)。
第四位:smart 15846例
smart EQ車型占據(jù)了整個戴姆勒集團大部分的電動車銷售量。不管是兩座版還是四座版的smart在申請購置補貼數(shù)量方面都有上佳的表現(xiàn)。但之后smart將放在中國生產(chǎn),并且下一代車型要到2022年才會上市。
第三位:大眾 16724例
大眾集團啟動了規(guī)模宏大的電動車計劃,基于MEB平臺的ID家族車型將在未來幾年內(nèi)密集上市。但當(dāng)前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中還沒有出現(xiàn)這些新車型,絕大部分的購置補貼申請來自電動高爾夫以及插電式混動動力的高爾夫GTE車型。此外,大眾集團還提供電動版的UP以及插電式混合動力版本的帕薩特GTE。
第二位:雷諾 19506例
雷諾Zoe車型是德國購置補貼申請量最大的單一電動車型。該車的申請量總計接近15000例,是電動高爾夫車型的兩倍。
第一位:寶馬 24113例
寶馬純電動車型在售的只有i3一款車可享受補貼。申請量一共為7138例,為總量的約三分之一。其他申請則來自寶馬旗下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至今為止,寶馬是德國電動車購置補貼政策的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