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期間,本來該是秋高氣爽的時節(jié),但由于大長假前后北京等地所帶來的霧霾天,確實給人們休假平添了不少的堵心??峙逻@一點,沒有人能會認為,霧霾的堵心不如堵車更令人心煩了。這是

十一期間,本來該是秋高氣爽的時節(jié),但由于大長假前后北京等地所帶來的霧霾天,確實給人們休假平添了不少的堵心??峙逻@一點,沒有人能會認為,霧霾的堵心不如堵車更令人心煩了。這是因為,污染的堵心很大程度上,已經遠遠超出了汽車消費的樂趣,這就必然給治理污染形成了大氣候和大氛圍。

應該說,對于治理污染而言,也是需要天時、地利,更需要靠人和的。這個人和,既然已經都調動起了全社會治理污染的心氣,那么,就更需要因勢利導的推動社會各界的力量才成。這就需要在治理的過程中,能夠將過去一致認為的限制與禁止、轉變成具有積極意義的疏導與鼓勵合理消費,這才是有效治理污染的基礎。就拿電動車來說,很顯然對治理污染有著巨大現(xiàn)實意義的。如果在霧霾不斷襲擾的情況下,仍不能下決心給予更大的扶植與推廣的話,自然就會失掉最好的時機。所以,這就更需要大利推動電動車的市場化進程,并全力保證電動車的社會保障以及消費保障才成。

治理污染限制汽車終不是辦法

對于治理污染的決心,我們絲毫不用懷疑。這是因為,污染已經影響到華北的大片地區(qū),而且,還很大程度上存在著蔓延的可能性。這就使得政府的工作重點,很可能就會從更多的基礎建設,轉向治理的過程之中了。像北京已經決定,在未來的幾年內要投進五萬億來對污染進行全方位的整治。而現(xiàn)在開始,就停止審批有關高耗能與排放的工業(yè)項目。相比之下,遼寧也已經發(fā)出聲音,“一旦出現(xiàn)污染天氣,不排除限制保有量的可能性”。這些做法,盡管都是治理污染的具體方式,但考慮到這些限制與汽車消費的矛盾,很明顯就會造成被動治理的問題。所以,靠一刀切式的限制,對治理大氣污染來說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畢竟,汽車發(fā)展所關乎的國家經濟以及民生問題很多,一味的進行限制以及此起彼伏的行政干預消費,很容易給汽車制造業(yè)帶來影響。其中,像汽車產品過度的庫存與積壓、市場無序的競爭以及更多的制造閑置等等,都可以說是在汽車制造興旺與消費市場巨大的流通之中,人為造成的另一層面的堵塞。所以,越是在這種情況下,就越需要用合理的辦法來解決限制與消費的關系問題,只有這樣,國內汽車發(fā)展與大氣治理、才能夠雙贏的進行。

推進新能源汽車為何需要從實際出發(fā)

可以說,一遇到霧霾天氣,人們對新能源汽車的感覺,就會明顯地與以往不同。這是因為,新能源汽車無論是從節(jié)能、還是從排放本身,都是應對大氣污染的最好解決辦法。但就是由于推動新能源汽車發(fā)展問題上這樣與那樣的問題多多,以至于十五期間提出的新能源汽車發(fā)展規(guī)劃,到現(xiàn)在仍未落實的很好!這確實反映了新能源發(fā)展沒有從實際出發(fā)的問題。而要想更好推進新能源汽車,更多的是需要腦筋與產品同時替換,這才是真正能解決好新能源汽車市場普及的關鍵。

作為腦筋的轉變,很顯然就是需要領導帶頭以及消費者響應,這樣就會形成一個上行下效的良性效果。而在兩會期間,雖然一些領導帶頭乘坐新能源汽車,但就是由于直接影響力不足以及汽車技術進步的幅度不夠,從而使這樣的現(xiàn)象、很難成為汽車消費的大氣候;另外,產品轉變方面,解決消費者的后顧之憂,顯然已經成為最大的問題。特別是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的希望并非很苛刻,只是希望它能夠在代步的基礎上,提供在保障與服務上更多的便利,僅此而已。如果,管理者意識不到這樣簡單的需求,還將目光緊緊盯在盈利等方面的話,顯然是很難有效推進新能源具體落實的。

客觀地講,對于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策,已經出臺了一段時間,它之所以很難提起消費者的興致,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保障基礎的欠缺以及相應價格的高居不下,這樣就會使抱著試試看想法的眾多消費者望而卻步。相比之下,在霧霾天氣越來越產生影響的時候,這時候的決心和動力,應該是比什么都大的。而對于不疼不癢的補貼以及不能全面提供方便的做法,顯然是與北京要投入五萬億的治理污染,存在著巨大差距的。既然有這么高調的治理投入,何不先期投入巨資,讓有車族換購新能源汽車與更多的新車補貼,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呢!所以,治理污染首先就應當與推動新能源汽車聯(lián)系起來進行,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有了這些主動意義上的減少排放,有何愁大氣污染得不到改觀呢!

[責任編輯:趙卓然]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xié)調的專家、企業(yè)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yè)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電話:400-6197-660-2?郵箱:119@itdcw.com

電池網微信
推廣電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