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機場二高速接近3號航站樓路邊,巨大的凱美瑞混合動力車型廣告牌上赫然寫著“無須充電”四個大字,這是近來廣汽豐田混合動力車型主打的廣告語,絕對是中國特色。混合動力車型量產16年,豐田一家全球銷量累計突破500萬輛,在中國生產和銷售了8年,如今卻要花大筆金錢來告訴人們混合動力的一個最基本的常識……發(fā)生了什么情況?
豐田傳播混合動力技術的功夫不到家是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有關部門4年前發(fā)起了本世紀以來的第二輪電動車大躍進,使有關電動車充電難、行駛里程短,電動車與插電式混合動力、增程式混合動力和混合動力孰優(yōu)孰劣的爭議滿天飛;在這些現實與魔幻現實的多種汽車技術概念狂轟濫炸中,消費者徹底暈菜;等到電動車的集體歇斯底里過后,業(yè)內的多數人明白了,代價已經夠大了,官員們也已經玩不下去了,便開始將混合動力作為現階段節(jié)能環(huán)保汽車的重點推廣對象,而此時不少消費者已經覺得混合動力汽車需要充電了,也就沒了買的欲望。
對在混合動力技術方面絕對領先的豐田來說,這真是夠倒霉的,而對汽車業(yè)界來說則是個警示:你那么起勁地忽悠電動車,消費者還是如此不買賬,以至于連實際上與充電無關的混合動力(不是插電式混合動力)都無辜受到牽累。
有位媒體同行對我說,那位忽悠電動車最起勁的官員應該被綁在中國汽車工業(yè)史的恥辱柱上。我以為那倒未必,電動車大躍進搞成這樣,是官員、專家、媒體和企業(yè)集體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彎道超車”的結果;這是一種定期發(fā)作的傳統浮躁病,不把這種病治好,綁在這類恥辱柱上的人再多,也解決不了問題。
兩年前我曾在《純電動車“大躍進”要不要清算?》一文中寫道:
本世紀初的那輪電動車“大躍進”與這輪“大躍進”一樣,都是基于“同一起跑線”這一似是而非而又蠱惑人心的說法,不同的是,前者的細賬雖然從沒有被拿出來曬曬,但多少有一個數——24個億,而后者迄今花了多少錢就沒底了;前者以汕頭南澳島上的那個被債務、爛尾和電池爆炸困擾的“國家電動汽車試驗示范區(qū)”為中心,后者則是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前者只是個預演,后者才稱得上是正式演出。
更重要的問題是,前者的賬目沒有被清算,那些不負責任或乘機撈了一把的專家和官員也沒有被問責,后者也該如此嗎?還是我們有的是學費,犯不著這樣斤斤計較?我敢說,如果還不清算,過不了幾年,將再來一次大同小異的“大躍進”。
現在看來,兩年前要清算還為時過早,現在正是時候。清算的目的,是要讓電動車和其他各種新能源汽車能夠主要靠技術和市場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來成長,讓政府有關部門真正成為輔助,而不是包辦。
再說豐田,全球領先的混合動力技術被人如此誤解,也不是很冤??纯创蟊?,對“TSI+DSG黃金動力組合”的多方位、大力度傳播至少持續(xù)了兩年多,加上口碑傳播,使這一技術優(yōu)勢深入人心,即使是持續(xù)兩年多的DSG風波加上大眾愚蠢的應對,也沒能顛覆DSG的優(yōu)勢。
豐田在新技術推廣方面應該向大眾學習(在危機公關方面,大眾應該向豐田學習,像豐田章男那樣,為大規(guī)模召回事件專程來中國向消費者鞠躬道歉,而不是像大眾中國的公關團隊那樣,硬把其CEO因DSG召回向中國消費者用德語和英語表示的“遺憾”翻譯成中文的“道歉”,把一個本應是光明磊落的道歉弄得鬼鬼祟祟的),而不要指望政府部門。毫無疑問,豐田的混合動力技術無與倫比,理應成為現階段汽車節(jié)能減排的主推技術,并得到政府政策的鼓勵。但豐田是日本企業(yè),這在政府優(yōu)惠政策上是一個中國特色的“天然障礙”,在現階段中日關系的氣候中尤為如此。
而政府要達到節(jié)能減排的既定目標,雖然繞不過混合動力和日本企業(yè),但可以放棄對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的壟斷,只制定目標明確的、統一的、分階段實施的汽車節(jié)能減排指標,根據汽車類型及其油耗和排放數據來分級、定期補貼,而不管具體車型采用了哪種技術,從而避免中國式的“補貼尷尬”。
(作者為《國際商報·汽車周刊》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