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國車市一直有開年低迷的慣例,但今年新能源汽車政策退坡力度加大、車輛價格上漲、銷量下滑等格外引人注目。有些令人意外的是,油電混合動力汽車1月份逆勢上揚,銷量達9800輛,總銷量接近新能源車型的兩倍。

1-2月銷量同比大幅下降 新能源汽車遭遇

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近日公布統(tǒng)計數據:1-2月份,新能源乘用車銷售總共2.328萬輛,同比下降30.5%。

往簡單里說,今年1月份沒有任何一款新能源車銷量破千。其中,純電動車型表現最好的是北汽EU系列,但也只銷售812輛;插電式混動車型表現最好的是榮威e550,銷量為956輛。這與2016年新能源汽車月均銷量超4萬輛、單一車型月銷量屢屢破千的市場形勢相比,無疑形成強烈反差。2月份,市場銷售情況出現回暖和好轉,但去年以來一路高歌猛進的新能源車市場,“倒春寒”現象仍然十分明顯。

盡管中國車市一直有開年低迷的慣例,但今年新能源汽車政策退坡力度加大、車輛價格上漲、銷量下滑等格外引人注目。有些令人意外的是,油電混合動力汽車1月份逆勢上揚,銷量達9800輛,總銷量接近新能源車型的兩倍。

補貼減少:下滑最大誘因

新能源車市場陡然遇冷,主因在于國家和地方政府層面的政策變化和補貼減少。今年1月1日起,純電動乘用車按續(xù)駛里程不同補貼分別由去年的2.5萬元、4.5萬元、5.5萬元,降至2萬元、3.6萬元、4.4萬元,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補貼也由3萬降至2.4萬元。同時,地方財政也規(guī)定,單車補貼額不超過中央財政的50%,與中央財政1∶1的地方財政補貼也成為歷史。補貼減少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成本升高。以比亞迪秦為例,秦100定價為20.99萬元,抵消3.6萬元政策補貼之后,消費者實際支付價為17.39萬元。而2014年在深圳購買比亞迪秦可享受補貼7萬元,補貼后的插電式混動汽車秦旗艦型僅13.98萬元。

在政策空窗期和補貼下滑的雙重影響下,今年1月份比亞迪汽車銷量暴跌。1月份,比亞迪汽車共銷售汽車28687輛,同比下滑46.1%,其中新能源汽車僅為605輛,不及去年新能源汽車月均銷量的十分之一。

目前,很多地方補貼政策還不明確,很多經銷商目前也只是接受預定,補貼沒有明確之前暫不銷售。此外,前5批新能源汽車推薦目錄的推倒重申,大部分在售車型需要調整,一系列原因使得開年第一月銷量表現不盡人意。看來,消費者對于新能源車的接受程度如何,今年還有待觀察。

不加價:上汽逆市突圍

與其他自主品牌相比,上汽新能源旗下各車型銷量在所在細分市場均處于前列。主銷車型榮威e550延續(xù)去年的熱度,以近千輛的成績奪得單一車型的月銷量冠軍;高端車型榮威e950則進一步擴大在新能源B級車市場的優(yōu)勢。極具“爆款”潛質的榮威eRX5也已經到店銷售,正期待掀起新一輪銷售熱潮。

補貼下滑背景下,很多車企迫于成本壓力紛紛漲價,上汽在第一時間向消費者承諾所有車型不漲價,仍延續(xù)去年價格銷售。榮威eRX5尊榮旗艦版價格為22.99萬,eRX5尊貴旗艦版價格為20.99萬,榮威e950五座豪華版價格為21.99萬,榮威e550尊享版價格為15.98萬,均與去年年底價格保持不變。另外,用戶購買上汽新能源車還可享受免購置稅、不限行等利好,在上海、深圳等城市更可享受免費“綠牌”。

迎來今年元月銷售開門紅后,榮威eRX5和即將上市的榮威ei6,還將給消費者帶來更多新能源用車選擇,上汽新能源在2017年的市場表現相當令人期待。

油電混動:有望異軍突起

相比新能源車,沒有補貼的普通油電混合動力車型今年依舊保持穩(wěn)定增長。1月份,普混車型總銷量9800輛,環(huán)比增長14%;表現最好的豐田卡羅拉雙擎,銷量更是達到4112輛。這也充分說明,普混車型已經有較高的市場接受度。這種現象的背后,就是國家新能源政策的變化。準入門檻提高,財政補貼減少,純電動市場增速自然放緩。

作為節(jié)能環(huán)保車型的普通油電混合動力車,由于不受政策補貼影響,同時伴隨油電混動系統(tǒng)國產后成本下降以及技術的不斷成熟,反而獲得更多的市場機會。

以豐田旗下卡羅拉雙擎和雷凌雙擎為例,上市1年以來,累計銷量已超過7萬輛。2016年,包括豐田及雷克薩斯品牌在內的10款普通油電混合動力車型,在華年銷量達到約10萬輛,是2015年的3倍。另一方面,隨著豐田新全球體系結構的推出,豐田將共用零部件和總成,并與供應商更緊密的合作來降低成本。同時,豐田旗下榮放、凱美瑞、新一代普銳斯普混車型都即將推出國產版,市場前景可期。

[責任編輯:趙卓然]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xié)調的專家、企業(yè)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yè)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電話:400-6197-660-2?郵箱:119@itdcw.com

電池網微信
新能源汽車
電動車
我愛電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