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IBM很早就在開始研究電池技術。2009年,IBM在加州圣何塞的阿爾馬登研究中心(IBM Almaden Research Center)開始了一項名為Battery 500的項目,目標是希望研究出能夠讓電動車的續(xù)航里程達到800公里的電池。
本文兩位作者Winfried W. Wilcke與Ho-Cheol Kim均來自于IBM阿爾馬登研究中心,前一位是納米科技研究負責人,后一位是該研究中心能量儲存研究組組長。
原文發(fā)表在IEEE網(wǎng)站,由車云菌編譯,兩位作者共同講述了金屬-空氣電池的優(yōu)點、缺點、在商業(yè)化征途上碰到的各項問題,以及是如何解決的。
為什么要以800公里為目標呢?因為這個數(shù)值是大部分人對汽車續(xù)航里程的期望最高值,如果電動車的續(xù)航里程不能達到800公里,并且成本能被大多數(shù)人接受,那么電動車就少了普及的可能。
所以,我們將這個數(shù)值設定為我們Battery 500項目的目標。這個項目從2009年就開始了,由阿爾馬登研究中心主導。此后,IBM與來自歐洲、亞洲以及美國的眾多商業(yè)伙伴、研究院共同進行了這項研究。
Battery 500項目基于金屬-空氣技術。相比于鋰電池,金屬-空氣電池能夠在單位質量內擁有更多的能量。項目研究至今,依然還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夠商業(yè)化。但是通過這七年的實驗來看,我們足以認為:未來金屬-空氣電池在電動車上確有用武之地。
為什么叫金屬-空氣電池?
以鋰-空氣電池為例,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先來看看鋰離子電池(即現(xiàn)在常見的鋰電池)與鋰空氣電池的區(qū)別。
下圖為鋰離子電池在充放電時電池內部狀態(tài)示意。傳統(tǒng)鋰離子電池中,正極是碳,而負極則是由不同的過渡金屬氧化物組成,比如鈷、鎳、錳等。兩個電極都浸泡在溶有鋰鹽的電解液中。在充放電時,鋰離子會從一個電極向另外一個電極移動。移動的方向根據(jù)根據(jù)電池狀態(tài)的不同,充電或者放電,而不同。在充放電時,鋰離子最終會嵌入到電極材料的原子層,因而最終電池的容量大小取決于有多少材料能夠容納鋰離子,即由電極的體積與質量決定。
△鋰離子電池充放電過程示意
?鋰-空氣電池有所不同。在金屬-空氣電池中,發(fā)生的是電氣化學反應。在放電過程中,含有鋰的正極釋放出鋰離子,鋰離子向負極移動,并在負極表面與氧氣發(fā)生反應,形成過氧化鋰(Li2O2)。
鋰離子、電子與氧氣是在多孔碳形成的負極表面產生反應,因為化學反應并非發(fā)生在負極上,最終容納鋰離子的并非是負極材料,因而電池的容量與負極材料的體積或質量并沒有太大關系,只要有足夠大的表面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