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財政部等四部委聯(lián)合發(fā)文,2014年和2015年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將在2013年的基礎上下調5%和10%,比五個月前的政策要優(yōu)厚得多。而美國知名電動汽車品牌特斯拉也于近日公布旗下品牌Model S型汽車的售價為73.4萬元,與美國售價一致,遠低于此前預期的200萬元人民幣。
中國政府對電動汽車補貼直接刺激了特斯拉的股價,但特斯拉更清楚的是,生存之道在于顛覆性的創(chuàng)新,而非政府補貼,同樣,中國電動汽車業(yè)的發(fā)展之路在市場,而非政府補貼提供的拐棍。
特斯拉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主要從事電動汽車研發(fā)的創(chuàng)新型公司,被認為是汽車界的“蘋果”,2013年前九個月特斯拉的市值膨脹六倍,足見投資者對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在美國市場,特斯拉取得了非常不俗的成績,其銷售量已經超過寶馬、奔馳旗下的豪車品牌,其股票市值更是超過了一些克萊斯勒等一些老牌的汽車廠商,直逼通用等汽車巨頭。
特斯拉,毫無疑問是汽車界中的鲇魚,世界各大汽車廠商無不加強了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投入。也許在汽車領域也會重演蘋果異軍突起,諾基亞日落西山這樣的劇情。
中國市場是任何世界級公司都無法拒絕的市場,中國旺盛的消費能力貢獻了蘋果近1/3的銷售額,2013年特斯拉在中國開設了第一家直營店,尚未公布價格便已經賣出去200多輛汽車,足見其火爆程度。當然,以特斯拉目前的價格水平而言,它的消費群體只會在中國的富人階層,比較小眾。但任何商品都會有一個從奢侈品到大眾消費品的轉型過程,一方面消費者的接受度在提高,攢錢買蘋果手機的人也是比比皆是;另一方面商品的性價比在不斷提高,更重要的是同類商品之間的價格戰(zhàn)會帶來商品的普及,現(xiàn)在智能手機已經遍布中國的大街小巷,而在幾年前這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特斯拉不僅給美國、日本的汽車生產商敲響了警鐘,同樣為中國的汽車業(yè)發(fā)展帶來了強有力的挑戰(zhàn),如果還在傳統(tǒng)汽車領域中溫水煮青蛙,那么中國汽車業(yè)將喪失一次難得的趕超機會。如何應對這場已經來臨的汽車技術革命呢?政府補貼是一種慣用的手法,但具有競爭力的產業(yè)都是在市場中殺出血路,而不是依靠政府補貼強大起來的。
中國計劃在2015年將電動汽車產銷量提高到50萬輛,到2020年達到500萬輛,而電動汽車的推廣還處于起步階段。政府為電動汽車提供補貼,也就變相降低了電動汽車的售價,增強了電動汽車在價格方面的“親民性”。中國對電動汽車的補貼可謂五花八門,像特斯拉這樣的進口汽車當然不符合中國的補貼政策,特斯拉股價之所以因中國補貼政策超過預期而大幅上漲,主要原因是市場看到了中國發(fā)展新能源汽車的決心,而并非中國會給特斯拉政府補貼。另外,除了中央政府的補貼之外,各個地方政府都有自己的補貼標準和規(guī)范,本次財政部等部委下發(fā)的文件中規(guī)定,不得設置或變相設置障礙限制采購外地品牌新能源汽車,如設置地方性標準、地方性車型目錄等。地方政府的補貼標準沒有統(tǒng)一,采取親本地汽車廠商的補貼標準實際阻礙了全國性的電動汽車市場的形成。
對電動汽車的政府補貼不光中國有,美國也有,但是如何補貼就值得研究了,政府補貼只是一種激勵性的措施,而不能大幅度地影響價格。中國對電動汽車的補貼上限是不超過汽車價格的60%,遠遠高于美國的政府補貼標準。另外,美國對電動汽車的補貼依據(jù)電池容量來補貼,而中國則依據(jù)續(xù)航里程進行補貼,甚至有地方政府在補貼標準中增加了汽車重量一項。電動汽車使用新能源,補貼當然應該從該種汽車能夠減少的污染來獎勵。
疊床架屋的補貼無形之中增加了電動汽車的地方保護主義,而比補貼更迫切的事情是建立全國性的充電系統(tǒng),沒有便捷有效的充電網絡,電動汽車豈不是廢鐵一堆。特斯拉希望在中國建立一條京滬充電走廊,而在美國特斯拉的充電網絡已經覆蓋了80%以上的人群。特斯拉的續(xù)航里程達到500公里,而超級充電站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充電,使之可以進行長途旅行,也正因如此,特斯拉在美國市場取得了巨大成功。而在中國市場,特斯拉不僅面對政府補貼帶來的障礙,而且還有充電系統(tǒng)等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問題,而后者會使很多潛在用戶望而卻步。
同樣這類問題也會阻礙中國電動汽車的推廣問題,中國的道路系統(tǒng)與電力系統(tǒng)又分屬不同的政府部門和企業(yè)系統(tǒng)。
僅僅在電動汽車購置方面給予補貼并非長久之道,政府更迫切需要做的是為電動汽車提供行駛與使用的空間,在蓄電技術無法獲得突破的情況下,就需要建立與公路系統(tǒng)相匹配的充電設施,就像移動電話普及之前的公共電話亭一樣。補貼,只是補充,不能干預價格體系,否則會造成扭曲,造成產業(yè)的畸形,寄生于補貼之上的企業(yè)和行業(yè)是沒有生命力的。
特斯拉提供了電動汽車發(fā)展的范本,電動汽車并不僅僅是改變了汽車的動力,而是用戶體驗的革命,就像蘋果手機不僅僅滿足了用戶打電話的需求。對于特斯拉這樣的競爭對手,任何試圖龜縮于政府補貼構筑的安樂窩的生產商最終只能將市場的蛋糕拱手讓給對方。補貼,只是政府向市場發(fā)出的政策信號,而無法取代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