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也無人知曉,王傳福2002年末受邀去臺灣拜訪郭臺銘時,懷揣著哪般心態(tài)。但當時的實情是:比亞迪只是一家做手機電池的小企業(yè),而富士康已是手握幾十億美元訂單的世界級代工航母。 隨

至今也無人知曉,王傳福2002年末受邀去臺灣拜訪郭臺銘時,懷揣著哪般心態(tài)。但當時的實情是:比亞迪只是一家做手機電池的小企業(yè),而富士康已是手握幾十億美元訂單的世界級代工航母。

隨后的情形讓郭臺銘做夢也沒想到,僅用了幾年時間,王傳福迅速“克隆”出與自己近乎相同的手機代工產業(yè)鏈,并成為最難纏之敵。更讓他惱怒的是,從2003年起,富士康400多名員工跳槽比亞迪,大量機密文件神秘擺在王傳福案頭。

2006年,無法容忍的郭臺銘,以竊取商業(yè)機密為由將對方告上法庭。交鋒至今3年,一場看似勝負鮮明的官司,除比亞迪幾位員工入獄,最終定論無果。更為蹊蹺的是,每到重要關頭,比亞迪總能化險為夷,從容脫身,并于去年底對富士康展開了反擊。

資本市場開始懷疑官司背后有其他勢力介入,訴訟是否有必要再進行下去;與此同時,斜刺里殺出的巴菲特又力挺比亞迪,更讓郭臺銘容顏大失,怒斥“股神”是非不分——富士康與比亞迪的江湖恩怨被再度拉回公眾視線。

“在與鴻海交集的行業(yè)領域中,比亞迪與我們差距太大?!惫_銘依然瞧不上比亞迪,但局面正在悄然改變——富士康過去的高速增長已經淪為記憶,比亞迪也非昔日的“吳下阿蒙”。

前世界首富與臺灣首富的第一次對話,竟是如此的不和諧。

“巴菲特一直標榜只投資有誠信、長期經營的公司,為何要投資竊取商業(yè)機密的比亞迪?巴菲特敢不敢駕駛比亞迪汽車上下班?巴菲特是用何種專業(yè)知識判斷比亞迪的潛力的?”

比亞迪的汽車還不曾出口美國,卻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5月2日召開的年度股東大會上秀了一把。它應伯克希爾·哈撒韋董事長沃倫·巴菲特之邀,在這里做了現場展示。造車人王傳福的名字,也跟著在美國金融圈中流傳開去。

消息傳到太平洋彼岸的臺灣,富士康(消費電子加工制造業(yè)巨頭)掌門人郭臺銘大為光火,連珠炮般地把上面三大疑問丟給了巴菲特。他還不無挖苦地說:“世界沒有什么股神,也請小股東們相信,不要聽到巴菲特的名字,就嚇呆了。”一直以來,熱衷于投資的巴菲特和專注于實業(yè)的郭臺銘井水不犯河水,但因為前者入股比亞迪,兩人形同水火。

此前,在4月16日的鴻海集團(旗下包括鴻海、富士康及群創(chuàng)等公司)股東大會上,郭臺銘將槍口對準比亞迪。這是他連續(xù)兩年在股東大會上炮轟對手,強烈譴責對方竊取了富士康1萬多份機密文件,挖走了400多名員工,使公司蒙受數百億元的損失。

比亞迪作為一家靠手機電池起家的小公司,幾年時間迅速崛起,業(yè)務覆蓋了手機電池、液晶屏、鍵盤等除手機芯片之外幾乎所有的手機零部件。除了在計算機代工、汽車制造沒有重疊外,比亞迪的業(yè)務跟富士康近乎相同。對此,郭臺銘堅持認為,比亞迪手機業(yè)務發(fā)展如此快速,與其挖角和竊取自己大量商業(yè)秘密不無關系。

[責任編輯:趙卓然]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調的專家、企業(yè)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yè)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電話:400-6197-660-2?郵箱:119@itdcw.com

電池網微信
比亞迪
富士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