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主品牌新能源車而言,現實也許并沒有那么糟糕,但也絕非很多人所描述的如夢境般美好。

蔣東自主品牌是新能源利好的最大贏家?

無論是新能源汽車免征購置稅,還是公務車采購向新能源汽車的傾斜,接踵而至的新能源利好在一次次令業(yè)界振奮的同時,也令新能源市場的“機會”看起來更加誘人。

在一些人看來,面對一系列利好,自主品牌將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上的最大贏家,畢竟在目前的新能源車市場上,自主品牌車型占據絕大多數。購置稅利好引發(fā)電動車購買熱潮,公車采購為自主帶來穩(wěn)定銷量,一切似乎順理成章。然而,情況真的如此樂觀么?

相關政策密集出臺 新能源利好接踵而至

圍繞新能源汽車的利好消息,成為近一段時間行業(yè)關注焦點。7月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了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決定,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底,對獲得許可在中國境內銷售(包括進口)的純電動以及符合條件的插電式(含增程式)混合動力、燃料電池三類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

僅過4天,7月13日,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聯合財政部、科技部、工業(yè)和信息化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印發(fā)了《政府機關及公共機構購買新能源汽車實施方案》。其中指出,2014年至2016年,中央國家機關以及納入四部委備案范圍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的政府機關及公共機構購買的新能源汽車占當年配備更新總量的比例不低于30%,以后逐年提高。

從今年5月習近平主席對新能源汽車提出明確指示開始,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扶持開始持續(xù)發(fā)酵。而科技部部長萬鋼在10日答記者問時明確表示“利好消息一定是層出不窮”,更令外界對新能源汽車的發(fā)展充滿期待。7月14日,在國內A股市場,新能源板塊領漲滬深兩市,板塊漲幅3.38%,10支相關汽車及新能源概念股漲停。

新能源市場的連續(xù)利好,令市場份額已同比連降10個月的自主品牌看到了機會。于是,在報道上述利好消息時,類似“自主獲益最大”的字眼成為大多數媒體文章標題的一部分,而理由不外乎兩個。一方面,目前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特別是國家重點鼓勵的純電動汽車市場上,自主品牌產品占據了絕大多數,因此自主品牌將成為購置稅免征政策中的最大贏家;另一方面,公車采購中不低于新能源車30%的比例限定,加上公車采購對自主品牌的政策傾斜,將令自主品牌獲得穩(wěn)定的銷量。有媒體更是算了一筆經濟賬:按照公務車每年1000億元的采購計劃計算,自主車企將在新能源車領域每年收獲超過300億元。

購置稅免征政策對自主品牌的利好遠不如看起來大

市場絕對主力地位,加上每年300億元的“旱澇保收”,自主品牌新能源車的未來簡直如夢境般美好。然而,在筆者看來,現實可能并非如此。

首先,自主品牌新能源車型的數量優(yōu)勢能否轉化為購買力,仍是個問題。誠然,目前自主品牌在車型種類上占據著絕對優(yōu)勢,但在車市中,數量和銷量本就沒有必然聯系,一個簡單的例子便是——僅大眾一家的轎車市場份額,就已經幾乎相當于全部自主品牌總和。

也許有人會說,傳統(tǒng)汽車市場的情況并不能移植到新能源市場中。的確如此,在筆者看來,新能源市場的情況可能更糟。即使如北京般一號難求,申請新能源指標的消費者仍寥寥無幾,這充分說明在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本身仍存疑慮,新能源汽車在使用中仍有諸多問題。這時,消費者在購車時只能盡可能將對傳統(tǒng)車的印象移植,而品牌則由此成為影響消費決策的最大因素,這恰恰是自主品牌的軟肋所在。因此,大多數消費者寧可在不足百分之一的傳統(tǒng)車搖號幾率前拼rp,也不愿接受新能源車帶來的汽車生活。

其次,自主品牌絕非購置稅免征政策的最大贏家。也許又有人會說,消費者不選擇新能源車,價格是重要原因,因此購置稅免征政策恰恰是對自主新能源車的最大利好。筆者并不否認購置稅免征政策的意義,但相比對自主品牌的支持,這項政策更使那些價格更高的進口車及合資品牌車在擁有品牌優(yōu)勢之外,在價格上有更大競爭力。

最后,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車型數量上的壓倒性優(yōu)勢很難長期保持。對于跨國品牌而言,沒有在中國市場推出新能源車,實乃不愿而非不能。在合適的時機下,跨國品牌新能源車必將大舉進入國內。實際上,就在不久前德國總理默克爾出席的中德電動車充電項目儀式現場,來自奔馳、寶馬、奧迪、大眾等品牌的新能源車集體亮相,已足夠說明問題,其中多款更已進入上市倒計時。

在公車采購方面,合資自主和地方保護仍是無法回避的問題

在公車采購領域,情況又如何呢?在這里,筆者并不想對媒體報道的“每年1000億元”公車采購額提出太多質疑,畢竟在一般公務用車取消的最新背景下,公車采購的總量將如何變化,目前仍沒有權威數字可以參考。盡管如此,在公車采購方面,合資自主和地方保護兩個因素,也令自主品牌很難實現想象中的“旱澇保收”。

[責任編輯:趙卓然]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調的專家、企業(yè)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yè)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電話:400-6197-660-2?郵箱:119@itdcw.com

電池網微信
自主品牌
新能源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