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揭露出騙補現象本來也是好意,但孰料這個輿論突然變得有些一邊倒,誤讓外界以為整個行業(yè)都在騙補,以為搞新能源產業(yè)就是在騙錢。這樣的產品怎么可信?于是,很有可能,還在猶豫不決是否要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不由得捂緊了錢袋子。

賈可:新能源汽車偏不板子該打到誰的屁股上

進入2016年以來,突然,關于新能源汽車的輿論,出現了一些不好的風向——騙補、對政府暫停三元鋰電池客車列入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的質疑,以及最近又冒出來的因為電的來源和供應能力問題而簡單否定電動車節(jié)能環(huán)保性的媒體一窩蜂報道,所有這些讓業(yè)界擔心這個剛剛有了一些生機的行業(yè)或許會出現逆轉。

《汽車商業(yè)評論》就這些問題在這一期的雜志中有專門文章進行分析,這里不再多言,這里以騙補為例,來說一些題外話。

媒體揭露出騙補現象本來也是好意,但孰料這個輿論突然變得有些一邊倒,誤讓外界以為整個行業(yè)都在騙補,以為搞新能源產業(yè)就是在騙錢。這樣的產品怎么可信?于是,很有可能,還在猶豫不決是否要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不由得捂緊了錢袋子。

事情是怎么發(fā)生的?

首先,媒體報道的時候過于籠統(tǒng)宏觀,并沒有解剖麻雀,一方面這樣采寫起來省事,且不容易得罪具體的企業(yè),另一方面更容易讓這種現象上升到行業(yè)普遍問題的高度,從而引起決策者重視。

果然,有關部門重視了,而且是高度重視,財政部于2016年2月1日起至3月下旬,組織各地專員辦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專項檢查。我想,這進一步推動了對于騙補現象普遍性的認知。

最后,各類媒體紛紛跟上騙補報道,進一步坐實新能源汽車的騙補普遍性的輿論,讓這個行業(yè)背上欺騙的名聲。導致的結果是,很多正經從事新能源汽車的從業(yè)者叫苦不迭。

某種意義上,這是中國媒體行業(yè)不成熟的表現,但不可否認,這也是中國汽車業(yè)九龍治水的后果。

所謂媒體行業(yè)不成熟,這實際是普遍的現象。不成熟的原因有很多,大多數是在新的媒體競爭庸俗化環(huán)境下的良知缺乏、利益導向、經驗不足和淺嘗輒止等等。騙補報道顯然是屬于經驗不足和淺嘗輒止,在當下已經屬于難能可貴。揭露行業(yè)丑惡現象是需要冒風險的,但如果揭露時含糊其辭,則容易誤傷一大片。

這里,我不得不自夸一下《汽車商業(yè)評論》2014年11月號的封面故事系列文章《秦的是非》,我們直面比亞迪在所謂插電式混合動力領域投機取巧的技術作風,進行順藤摸瓜式的解剖,當時雖然引起了許多“迪粉”攻擊,但最終卻讓整個行業(yè)免于跟進它的那種偽新能源汽車技術策略,但同時并沒有損害整個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yè)。

2015年,眾多使用比亞迪秦的“迪粉”因為產品問題,開始覺醒,這讓我們頗為欣慰,雖然他們意識到的這種問題還沒有觸及真正的問題本身。

有人同我爭論,為什么國內一些專家還在為秦說好話?這和我要在這里說的騙補是中國汽車業(yè)九龍治水后果原因相類似。不是說直接有什么利益輸入,而是這些官員背景的專家需要為過去承諾的新能源汽車增長負一定的責任,否則面子不好看。

騙補現象能夠發(fā)生也是如此。一些“有關部門”只管銷量數字,一些“有關部門”只管補貼數字?,F在,要進行騙補大檢查,卻是由財政部負責,更是這種九龍治水病在犯,它已經導致我們分不清問題的源頭在哪了。

上帝的歸上帝,撒旦的歸撒旦。在我看來,新能源車企騙補,如果只是鉆政策空子,那我們是奈何不得的,對此,大家可以體會合理避稅和偷稅漏稅的不同。這一次騙補大檢查,要查的是企業(yè)生產出來的產品究竟是否符合補貼要求的包括技術在內的各種標準,如果符合,那就屬于鉆空子,如果不符合,那就屬于騙補,可能就上升到經濟詐騙的犯罪程度了。

九龍難以真正治水主要是因為有關部門各有利益追求,難以協調,這也就是為什么一些小企業(yè)的騙補現象人所共知而有關部門并不作為,直到媒體挑明才開始認識到嚴重性的原因。

既然九龍治水一時之間也難以破解,我們只好想一些權宜之計。比如,涉及到有騙補的企業(yè),它們的造車牌照是否應該被吊銷?中國汽車業(yè)門檻是所謂的審核制,有官員說過原因之一是,如果實行備案制,在中國的市場環(huán)境下,假冒偽劣會盛行,根本無法有效管束。但就在這樣審核制環(huán)境下,騙補現象還是出現了。好在是審核制,還比較好管理,那么,既然是審核制,有關部門就應該對自己審核出現的問題承擔責任或者說做出有效的事后彌補措施。

竊以為,如果板子只打向別人,不打到自己屁股上,恐怕最終沒有人會覺得疼。

(作者系汽車商業(yè)評論雜志總編輯)

[責任編輯:趙卓然]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電池網無關。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涉及資本市場或上市公司內容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電池網)”的作品,凡屬媒體采訪本網或本網協調的專家、企業(yè)家等資源的稿件,轉載目的在于傳遞行業(yè)更多的信息或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一周內進行,以便我們及時處理、刪除。電話:400-6197-660-2?郵箱:119@itdcw.com

電池網微信
動力電池
新能源汽車
充電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