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可穿戴元年”,那么就意味著2014或不久的將來就是“能穿戴之年”嗎?你一定能理解我的意思,倘若接下來可穿戴設備這個代表硬件發(fā)展趨勢的科技無法在大眾間普遍應用開來,那么它永遠屬于一個高大上的詞匯、一個科技小眾圈信徒的玩物而已。
無論如何,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技術革命中,媒體炒大的泡沫成分很多。撇去浮躁與喧囂,剩下的就是一大波要看到和解決的問題了。所以必須先破“危機”,而后才能早日見“機遇”,實現從“可穿戴”到“能穿戴”的完美跨越!
智能的進階:是顛覆,不是延伸
首先聲明的一點是,這不是潑冷水貼。我其實非常贊同有觀點對目前智能硬件使用頻率的界定——電腦是以天甚至周為使用頻率,手機是以小時甚至分鐘為使用頻率,而智能可穿戴設備將是以秒甚至微秒為使用頻率的應用。而按照一般發(fā)展規(guī)律,高頻應用一定會“截流”用戶需求從而取得低頻應用。所以我一直堅信可穿戴無處不在的未來。
只是目前,暫時還沒出現一個必然的不可替代的設備功能點,來支撐起這么一個無限商機的新市場。
就像火車從來不是一匹只是跑得更快的馬,火箭不只是一架飛得更快的飛機。一切具備普遍應用意義的智能設備,其進階必須是顛覆,而不是延伸。從可穿戴設備行業(yè)來看,至少可以從兩個維度來看可穿戴還沒有達到實現顛覆用戶傳統(tǒng)需求的層面:
第一,被概念化與被戕害的智能。從目前我們穿的衣服、穿的鞋子、佩戴的手表來看,我們可以依賴這些單獨的設備就能完成保暖、掌握時間等能帶來舒適感與便捷感的功能,如果將這些設備戴上“智能”的高帽后,僅僅是能為人們增加了認知上的新鮮感,那么,這無疑是一種形而上的“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