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力帆股份在更改會計方法的公告中所有表述都屬實,這種通過施展財技令業(yè)績達標的行為很顯然無法令投資者滿意,原先股權激勵方案的主業(yè)提振幻想也化為了泡影。更令人不滿的是,力帆股份的274名激勵對象可以“無功受祿”,在主業(yè)不升反降的情況下仍可享受首期40%的限制性股票。力帆股份在股權激勵草案中曾表示,推出方案的目的之一是“有效調動管理團隊和骨干員工的積極性”、“吸引和保留優(yōu)秀人才”,但面對主業(yè)沒有實質好轉的結果,這樣大方地給參與激勵的員工“送錢”,是否會讓員工產生惰性,對于公司管理是否會有不利影響?
主業(yè)萎靡 重慶銀行成“盈利神器”
進入2014年,會計方法調整帶來的影響進一步體現(xiàn):2014年半年報顯示,力帆股份上半年營業(yè)利潤為2.47億元,其中按權益法計算重慶銀行貢獻的收益為1.62億元,而如果按照成本法計算,貢獻的收益僅為0.6億元(含稅),會計方法變更給力帆股份2014年上半年的營業(yè)利潤至少多貢獻了1.02億元,占比超過40%。
截至發(fā)稿,力帆股份2014年年報還未披露,但重慶銀行已經披露了年報,2014年其不含少數股東權益的凈利潤為28.27億元,相應為力帆股份貢獻的投資收益按權益法計算為2.75億元,按成本法計算仍為0.6億元(含稅)(只在宣告分紅的時候計算收益,而一年只有一次分紅)。會計方法變更將給力帆股份2014年全年的營業(yè)利潤至少多貢獻2.15億元!
與此同時,2014年力帆股份的主業(yè)經營仍沒有太大改觀。收入增長盡管保持平穩(wěn),但前三季度5.93%的增速與股權激勵第二期解鎖要求之一“2014年收入較2012年增長率不少于30%”仍存在較大差距(根據2013年的實際結果,這一要求相當于2014年收入較2013年增長率不少于12%)。營業(yè)利潤方面,如果扣除包含投資收益在內的其他經營收益,2014年前三季度力帆股份的營業(yè)利潤僅為0.38億元,而2013年同期為1.76億元,同比下滑了78.41%!實際上,這一指標也創(chuàng)下了力帆股份上市以來的最低水平。進入2015年,這種低迷狀態(tài)還在持續(xù),2月份產銷快報顯示的1-2月累計銷售數量,四大產品同比變動或者停滯,或者明顯下滑。
鑒于變更會計方法對公司賬面利潤結果產生重大影響,力帆股份試圖對外界傳遞的“因:存在重大影響;果:調整會計方法”邏輯很難不被懷疑其實質是“因:為了調整會計方法;果:二級市場增持重慶銀行股票,進而存在重大影響”。
就此疑問,《證券市場周刊》記者致電力帆股份證券事務代表,對方表示,公司投資重慶銀行由來已久,但一直無法體現(xiàn)收益,在二級市場增持是公司基于對重慶銀行未來發(fā)展的信心做出的決策,與股權激勵沒有任何關系。
錢從何來?巨額拆借不透明
另外,作為此次會計變更戲法最關鍵的一環(huán),力帆股份通過力帆國際耗資6.54億元增持重慶銀行,那么力帆國際的錢從哪里來呢?
根據招股說明書,力帆國際注冊資本為10萬美元,上市公司間接持有其100%股權。2013年2月,力帆國際的注冊資本上升至582.45萬美元,但仍不能與收購重慶銀行股份所需的資金相匹配。力帆國際究竟如何獲得這筆巨資?借款還是上市公司的自有資金?公告并無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