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汽車產業(yè)升級轉型的議事日程上,如果說合資企業(yè)的股比變更、自主品牌的做大做強等重大議題,均伴隨著觀點爭議和利益博弈,而難免出現曲折和搖擺,那么,加快新年能源汽車的普及和市場化,無疑是各方共識程度最高的一項。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企業(yè),從賣方到買方,無不樂見新能源汽車能早日量產化上路。
然而,再美好的理想,如果不能有效地掃除前行路上出現的障礙,它只是抽象的美麗景象,永遠不可能照進現實。在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化之路上,新能源車偏高的售價、試點城市的地方保護主義、私人用戶的配套設施困難等,就是有待解決的具體障礙。近兩年來,正是因為這一個個障礙的存在,讓國內喊了多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化元年基本上也只是在原地打轉。
2014年,從各方面?zhèn)鞒龅南砜?,這個困局有望通過各方面形成的合力而得到實質性的進展。首先,有一大批新能源汽車提上了量產化的日程,從跨國品牌到本土品牌,已經做好了搶占新能源市場先機的產品準備;其次,和中央政府的補貼政策延期同步,以北京、上海為代表的示范推廣城市,陸續(xù)松綁了外地新能源汽車進入本地市場的限制性政策;再者,包括北汽、吉利、萬向等在內的一批本土整車和零部件制造企業(yè),走出國門尋找發(fā)展新能源汽車的新機會,讓海外合作反哺國內市場成為可能。
只不過,從打開消費人群這個層面上來看,即將大面積投放國內市場的量產新能源汽車,正在分化為高低兩條產品線。像北美地區(qū)一樣,讓少部分富裕人群率先使用動輒數十萬,甚至接近百萬的豪華品牌新能源汽車,從而建立起一種接近高大上生活方式的示范效應?還是像日本一樣,讓更為廣大的普通消費者率先用上與經濟型家轎價格持平的廉價新能源汽車,迅速建立起可觀的銷量基盤,從而倒逼整個消費市場的升級?抑或是和貧富分化明顯的社會現狀相適應,采取兩條路徑并行推進?這將是今后一段時期市場培育過程中的新看點。